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些外国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中华文明经过千年,尽管还闪耀着动人的光辉,然而一则流失过多,二则有的已经变味。加上人为的破坏、不力保护等等,主动或被动流失到国外的甚多,在现今这个颇有些妖魔化趋势的文化领域,更要一点点地把那些散落的吉光片羽拾起。

写这个完全是心血来潮,但既然决定写了,就做好了慢慢填坑的打算。本人实在是很业余,如有知识性错误,欢迎拍砖。愤青请您尽早绕道吧。

暂时预告:

一、 兵法

二、 音乐

三、 武术

四、 礼仪

五、 服饰

一、兵法

以兵法开头也完全是心血来潮,因为最近打算挑战大河剧《义经》,就想起了另一部日本大河剧《风林火山》。《风林火山》题目的意思是什么?粘贴网络上的解释:

风林火山的概念出自中国春秋末期兵圣孙武的兵法巨作《孙子兵法·军争篇》。原典是: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其疾如风:军队的行动要反应迅速,犹如疾风掠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敌方。

其徐如林:当军队缓慢行军时,犹如静止的森林,肃穆、严整,不惊动敌人,不打草惊蛇。

侵掠如火:当进攻敌人时,要如同燎原的烈火,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结束战斗,取得完全的胜利。

不动如山:当军队驻守时,要如同山岳一样,严阵以待,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难知如阴:当军队隐蔽时,要像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

动如雷霆:当军队行动起来,犹如雷霆万钧,勇猛迅捷,使敌无从退避。

《孙子兵法》不要说在日本,就是在中国的战国时代,也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当时各国都在寻求一种系统的兵法理论,孙武大师的智慧直到今天仍然震撼着世人。曾听一小道消息:美国打伊拉克时,给每个军官乃至士兵都发了一本《三十六计》,(尽管《三十六计》并不能证明是孙武所著,然而思想一脉相承),虽然并不足为信,然而足以说明孙子他老人家有多么NB。本人看过少量的《孙子兵法》以及完整的《三十六计》之后,深深为古人仅从《易经》的“阴阳”这样简单的陈述中就延展出出如此庞大的一些列理论所折服,如果《易经》真的是周文王所作,如果周文王在世,定会感慨:孙子比我老子还了解我呀。

既然《孙子兵法》在发源地乃至后来的全世界影响力都这么巨大,更别提当时还处在兵法“蛮荒”时代的日本,中国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法们传到日本,被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作为“秘笈”不得外传(这事儿颇有点《倚天屠龙记》的味道)。当时有武田信玄

上书“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前面提到的“风林火山”是也)的“孙子旗”出现在他的著名突击战中,在与织田、德川等几个家伙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实在是风光了好一阵子,用中国的孙子给光源氏大大长脸。那会儿的中国兵法,对于日本有野心的人来说,无异于“倚天剑屠龙刀”,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试问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不管怎么折腾,都是中国的。不过当时的孙武若知道他这宝贝流传到日本,以致后来日本反过来把他运用到怎么打中国上,不定怎么吐血呢,没准还一气之下故意写错,导致静脉紊乱,走火入魔……ORZ,我跑题了。

日本也流传下来本书叫《五轮书》(宫本武藏 著),和咱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以及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并称“世界三大兵书”。同时《五轮书》又有哈佛商学院、西点军校……推选的必修书目等等一大串荣誉。

虽然《五轮书》讲的是剑道,然而其中中国的兵法思想以及相关的阴阳五行已深深渗入。譬如《五轮书》共分五卷:地、水、火、风、空,和“金、木、水、火、土”何其类似!像出现在书中的“虚实结合”、“克敌无法”等等,更像是《三十六计》的武林版,中国兵法思想在此与《孙子兵法》“并称”的东洋奇书中无孔不入。

再谈及开头提到的“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出现在日本各个领域里面,除了兵法,尤为音乐和动漫、游戏,本人是音乐狂人,便在不少日本音乐作品中见过这四个字,譬如神思者的《见八里犬传》的原声音乐、千住明的《风林火山》等等,为什么“风林火山”在为什么在日本反而比在中国著名的多?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好兵法太多了,单“风林火山”这《孙子兵法》中的一个小知识点,不可能独当一面,作为指导思想被广为人知。然而对当时的小小岛国来说,意义就不同了,所以就被当做神祗一般供奉保护了下来。也不知这种状况对中国来说是好是坏。总之,我们不懂珍惜。

恐怕,保留中国文化精髓最彻底、最完整,并将此与本国文化结合成优势文化的外国,就属日本了吧。

(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