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厢记》第一主角之考辨论释

来源:东饰资讯网
安徽文学 WENXUE 文 ANHUI学 研 究 西厢记 一主角之考辨谂释 杨 苏州大学 摘 要:明人王世贞在《曲藻》中称誉《西厢记》为“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可见《西厢》一书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与研究价值,然而其第一主角究竟是谁,这一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西厢记》渊源自唐人元稹所作之《莺莺 传》,当以崔莺莺为第一主角,历代文学家、评论家、学者中亦有多人认同此观点。本文摘析认同“崔莺莺为第一 主角”的观点,并根据《西厢》文本中刻画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内容对之加以论证。 关键词:王《西厢记》第一主角《莺莺传》崔莺莺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是建立在已有大量参考资 料的基础上的 这一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而是渊源有 自。《西厢记》脱胎于唐人元稹所作之传奇小说《会真 “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 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 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 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 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讲述张生与崔莺莺之间 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 的爱情故事.从故事名中可以看出崔莺莺这一人物是 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之主脑也。”② 贯穿故事上下的线索所在 在元人王实甫创作杂剧 李渔不仅仅是一位成就较高的戏剧剧作家.更是 《西厢记》之前,已有《元微之崔莺莺蝶恋花鼓子词》、 位精通艺术的戏剧评论家、批评家.他提出的“减头 金人董解元之《西厢记诸宫调》、毛滂之《调笑踏转》以 绪…‘立主脑”观点在此段评述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展 及《莺莺六幺》、《红娘子院本》、《崔莺莺西厢记》(南 现 他认为“白马解围”四个字为整部《西厢》之主脑, 戏)等以崔、张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或说唱。①虽然 换言之.这部杂剧的重点情节便是“白马解围”.其他 《莺莺传》的文本形式、内容都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变 诸如崔张之恋、红娘之巧言、夫人之家庭专制,都不过 形、丰富,但其以崔、张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结构是不曾 是其衍生出的枝节罢了 发生变化的。在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 我们通过对照李渔的戏剧理论来品察这一结论 已不再是《莺莺传》里那个始乱终弃的薄幸男子,而崔 他认为“立主脑”乃是“作者立言之本意”.“此一人一 莺莺这一人物的悲剧元素也完全褪去。王实甫《西厢 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 记》延续了这一点立意构思。尽管崔莺莺这一人物形 也就是说,他认为整部《西厢记》之本意在于刻画“白 象的悲剧色彩减弱、张生的戏份增加、红娘开始频频 马解围”这一“奇特”场景.并以此用来描摹、突显张君 “抢戏”.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发生了 瑞之英勇。这是整部杂剧的主要情节.那么如此说来. 变化。以清人李渔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评论家对此表 崔、张二人的爱情反倒是“锦上添花”,用来衬托张生 一达了反对的声音.下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反驳。 一 的个人魅力罢了 第一主角另是他人 此说法受到很多的争议与批评.姚品文在《中国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贞元年间,虽国力不 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中批评道:“从体制上去认识传 复盛唐之时。然其封建文化、价值观念确实根深蒂固. 门第观念不可动摇.男女的地位在封建礼教中呈现出 奇‘为一人而作’是全剧的‘主脑’.而不是就内容而言 的‘中心人物’。”③张生戏份多.并且从开始便出场作 为线索引领观者之视角贯穿始终,但整部《西厢记》的 双重标准。元稹在《莺莺传》中将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 说成是“善补过”.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道 思想、主题却并非以他为主。蒋星煜先生对此说法表 德观念。可见在当时社会.男性在政治、社会等各方面 示赞同.认为对于李渔这种观点的批判“已经说得非 都占据了主动权。无论是在《莺莺传》还是在《西厢记》 中。受到精神层面困扰最多的是崔莺莺,而非张生。我 们可以看到崔莺莺担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到她 对身边最亲近的红娘的顾忌.看到她在两人约会过程 中的犹豫难断 而张生却似乎对这些毫无顾虑.对他 而言.唯一的精神困扰便是“相思病”了。 在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男子掌握了各方面的 主动权,那是否又意味着《西厢记》中的第一主角就是 张生呢?先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一段话: 常清楚透彻了”。④既然围绕“白马解围”为中 tL,.那送 信的惠明、前来帮助的白马将军又为何不能成为主角 呢?认为元杂剧《西厢记》的第一主角为张生的人,大 多以李渔的这段话为根据.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十 分站不住脚的 除了认为张生为第一主角的观点外.还有一种 “红娘说”。支持此说法的缘由.无非是红娘这一人物 形象性格的突出.尤其是在“拷红”时她相当泼辣地把 老妇人驳斥得体无完肤 娄擎l2015年z 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可以说.对于红娘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较为 突出的艺术手法与表现。但在以崔、张爱情为主线的 《西厢记》全本中,她应当也只是陪衬的配角而已。蒋星 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表达了男女之间在爱情 煜先生认为她是全杂剧的第二主角.正是关注于其被 上的不平等 莺莺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 塑造的艺术特色.与张生相比.更为突出罢了 也都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封建妇女觉醒历程 也有学者、研究者根据戏中人物活动多少与人物 在与张生平等的地位上 在与张生私下结合时.莺莺 研 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 究 学 主唱来断决何人为第一主角.亦是混淆了内容多寡与 主题主次的概念 二、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刻画 中的脆弱性和矛盾性 ⑥ 三、“崔莺莺为第一主角”的观点论辩 评注《西厢记》的学者有很多.如周德清、王世贞、 徐复祚、毛奇龄等,观点纷纭中,关于《西厢记》第一主 不同于张生这一男性角色的特性.崔莺莺作为一 角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在明清两代戏曲批评家中。最 个女子形象.要受到更多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怎当他 引人注意的是金圣叹。虽然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人出 临去秋波那一转”不仅仅是《西厢记》中的名句,还是 场的活动频率难分高低.但他并没有将三人等量齐 中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传诵不衰、流行最广的名句,更 观。他说:“《西厢记》若更要细算时,《西厢记》亦止为 是将崔莺莺作为女子的羞涩、深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 写得一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 若使心头无有双文, 致的名句 为何笔下却有《西厢记》?《西厢记》不止为写双文;止 与《莺莺传》相比,崔莺莺的人物结局在王实甫 为写谁?然则《西厢记》写了双文,还要写谁?诚悟《西 《西厢记》中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在王西厢中的崔莺 厢记》写红娘,止为写双文;写张生亦止为写双文。便 莺.她的形象又是怎样被刻画的呢?以第一本第一折 应悟《西厢记》决无暇写他夫人、法本、杜将军等人。”⑦ 《佛殿奇逢》为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以与之形成 他明确指出了《西厢记》的第一主角是崔莺莺。后 鲜明的对比 来李渔虽高度评价金圣叹的评点.但还是对此得出了 “凤辣子”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崔 不同的结论.李渔之观点已经上述论证.不再多加讨 莺莺的初登场则是由张生的表现衬托出来 张生先是 论。此处需要提及的是.“双文”是指崔莺莺.因为元稹 数了罗汉、拜了菩萨天神.后撞见有红娘陪着散心的 曾有《忆双文》一诗,可以与《会真记》相互印证,这也 莺莺,便唱了一曲《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千万,似 是后来学者判断元稹为张生原型的根据之一 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 现代学者戴不凡在其《论崔莺莺》一书中,认为 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种着香肩.只将花 《西厢记》最核心最主要的人物是崔莺莺,他认为:“莺 笑拈。”接着是《上马娇》唱自己突如其来的惊喜之感, 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 然后又是一曲《油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 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 侵入鬓云边。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 动逻辑在追求这样的生活……(王实甫)在莺莺的行 晌恰方言。”⑤至此。通过张生的视角,充分运用白描、比 动逻辑上概括了古代这一类青年女性的特征.王实甫 喻之手法,将崔莺莺之容颜美貌展现于大家眼前。 正是从这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生活中的尖锐 登场之后,《西厢记》则是以描写思想活动为主来 矛盾。”⑧ 刻画莺莺.一开始便是追求婚姻自主的莺莺和谨守闺 曾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从主题内容上考虑的话, 范的莺莺的尖锐斗争.节奏越发明快.直到追求婚姻 崔莺莺应该为第一主角:而如果考虑创作手法的话。 自主的莺莺将对方战败为止.整部杂剧也随着斗争的 张生应为第一主角 ⑨这一结论是基于认同李渔的观 激烈展开到了高潮,无论是《乘夜逾墙》还是《堂前巧 点,更像是一种“和稀泥”式的结论。《西厢记》脱胎于 辩》.无论她是否在场,整个场景中都仿佛有她的影 《莺莺传》,一脉相承的便是崔莺莺的反叛精神与追求 子.整个情节中都离不开她的存在。 幸福的勇敢气魄。无论是从结构来看.还是从内容主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仅仅具有很美的形体,还 题而言.《西厢记》的第一主角都应当是崔莺莺。 具有颇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对爱情的态度十分认 四、结语 真严肃。《西厢记》虽是杂剧,却充分使用了正面描写 对《西厢记》第一主角的分析论证具有十分重要 与侧面描写.来突出崔莺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正 的意义。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西厢 面如《佛殿奇逢》中之描摹,侧面如普救寺之围,她为 记》对后世《金瓶梅》《红楼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防孙飞虎滥杀无辜.甘愿牺牲自己去做压寨夫人.体 尤其是在《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 现了其善良的内在 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表现出了宝玉、黛玉对《西厢 反观老妇人、红娘、张生,无论性格多么鲜明,也 记》爱不忍释的情景。《红楼梦》一反传统小说的套路, 没有像崔莺莺这样如此受到作者的偏爱.因此说其为 大量描摹了女性的生活、形象、性格,表现出女性主义 《西厢记》的第一主角,绝非毫无根据。 的光辉,而第二十三回中对《西厢记》的提及,正是因 不得不承认.崔莺莺这一形象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为其中人物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具有鲜明叛 性 崔莺莺的爱情理想仍是“才子配佳人” 从今至古, 逆精神的光辉形象 在爱情追求之上.莺莺表现得更 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爱情的追求上.莺莺并非处 坚决、更勇敢.思想与行动上自始至终伴随着“情”与 z。 s年z期总第s79期f萎爹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最终她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 研 “礼”的矛盾冲突.究 迈出了以身相许的关键一步.表现出了一种带有现代 觉醒历程Ⅲ.理论导刊.2008(11):125—126. ⑦邓加荣,赵云龙,辑校.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北京: 线装书局.2007:12. 性爱色彩的女性自主意识。④《西厢记》之闪光点正在 于此,论证《西厢记》第一主角是崔莺莺的目的正在于 此.王实甫《西厢记》之所以在中国戏剧史上熠熠生 ⑧戴不凡.论崔莺莺[M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⑨张益萍.论《西厢记》的第一主角[J].大舞台,2013(2): 辉.正因为崔莺莺具有坚决、勇敢、反叛这样的性格特 1-2. 点。透发了女性意识的先声。而如果崔莺莺仅仅作为 ⑩张申平.从崔莺莺看西厢故事——“女性意识”的嬗 个配角出现.其拥有这样的性格.所造成的艺术感 变『J].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4):47—50. 一染力将大为减弱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文学形式中不乏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 f1】(元)王实甫.西厢记f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品,如《红拂女》等,通过对《莺莺传》到《西厢记》发 『2】(清)李渔.闲情偶寄fM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展过程中崔莺莺这第一主角形象的嬗变的研究.我们 『31蒋星煜.《西厢记》的形成、影响及其艺术特征fA],/.蒋 可以发现唐至元这一阶段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文人 星煜.蒋星煜文集f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士大夫“女性观”“婚姻观”的变化 『4]蒋星煜.谁是《西厢记》的主角、第一主角[A】//蒋星煜. 蒋星煜文集f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1陈良运,姚品文.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tIM].南昌: 注释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①蒋星煜.《西厢记》的形成、影响及其艺术特征[A],/.蒋 [6]邓加荣, 云龙,辑校.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1.北京: 星煜.蒋星煜文集『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线装书局.2007. ②倩)李渔闲情偶寄fM]航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f71戴不凡.论崔莺莺f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③陈良运,姚品文.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M1.南昌: f81聂玮.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896—898. 觉醒历程『J1.理论导刊,2008(1 1):125—126. ④蒋星煜.谁是《西厢记》的主角、第一主角【A】,/蒋星煜 『91张申平.从崔莺莺看西厢故事——“女性意识”的嬗 蒋星煜文集『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8. 变『J].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4):47—50. ⑤王实甫.西厢记【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lO】张益萍.论《西厢记》的第一主角【J].大舞台,2013(2): ⑥聂玮.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 1—2. (上接第21页)上南花)中的: 怕云槎来晚,流红信 盘之新鲜喜人.描画出立春之时人们迎春之热烈,虽 杳.萦断秋魂 ”一种浓浓的对爱人魂断香消的叹息在 是为下文写别情引文。却是消减了别情的凄苦.呈现 词句中荡漾…… 出词作的曲折波澜.也为后文“和酒相宜睡”的温馨之 如果说.忆姬词里的红色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 忆伏脉。 念,是一种极致的悲伤痴怨;祝寿词里的红色是一种 如是种种.酬赠词中的色彩之美.就如湘江酬唱 大气磅礴的张扬,是一种狂欢的热烈祝愿:那么酬赠 一般高远、清新而淡然。一种雅致之感,一种索淡,仿 词中的红色便是一种高山流水的素淡.是一种纯色的 佛飘扬在湘江水畔的离离之音.像荡漾在浩浩江波之 平和赠别。 上的越人歌。幽幽地唱着:“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 除了红色的素淡化.比较贵气的金色在酬赠词中 日何IEI兮.得与王子同舟……” 的表达也是素丽、清淡的。或如《祝英台近》(悼得趣, 总的来说.梦窗词中的色彩运用与情感的表达是 赠宏庵)中的“应是蛛网金徽”.言琴徽上挂着满满的 联系紧密的.色彩为情感的表达创造了更为直观的载 蜘蛛网.写出了一派人去声杳的凄楚破败感:或是用 体,给人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情感收获。 “金屋藏娇”之典.虽言乐事.却总能联想起陈阿娇晚 诗词的美感.在于文字的音韵流淌.在于意境的 年的悲伤。 清阔邈远。亦在于色彩的多情游转。色彩的灵动.为诗 翠色等冷色的使用也是如此.退却了翠色因其是 词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审美意蕴.彰显韵味无穷的 冷色而带有的天然的寒凉感.也退却了其作为间色而 美学价值。因而,可以说,诗词中的色彩研究,为文学 比通常所认为的正色具有的更多的裱丽感.显露出 研究提供了是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诗词艺术的深化提 “翠色”作为青色、绿色而应该具有的如青草一般的生 命的色彩,一种生命绽放的光泽,一种自然的本真,一 供了一个更加坚固、更加牢靠的基石 如世外桃源里的青山绿水.一如明媚阳光下那几枝青 葱嫩枝,充满了自然之旨趣、隐逸之安然,赋诗之欢 参考文献 [1】吴文英资料汇编【A 戈载.《宋七家词选》卷四附[M】. 愉,饱含着淡然与闲适。如《玉京谣》(赠陈郁)中的“终 北京:中华书局.2006:45—46. 不似.江上翠微流水”以景结情.言“烟雨孤山”虽是 [2】张华.博物志校正【M】.范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 “一身藏”之处.然最终离“人海花场”的京城太近。不 1980:111. 如远离京城的青山绿水更让人安然;《解语花》(立春 【3】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风雨中饯处静)中的“还斗辛盘葱翠”.用“葱翠”言辛 出版.1987:47. 茎警l20l5年z期总 期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