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设计之差分走线
在进行高速电路设计时,经常会遇到差分对的走线设计,这主要源于差分走线的如下优势:
1、抗干扰能力强,接收端只关心两信号差值,外界的共模噪声可完全抵消(对内干扰)。
2、有效抑制EMI,由于两信号线极性相反,通过耦合,对外界的辐射干扰可相互抵消(对外干扰)。
3、时序定位准确,等等。
当然,很多人对差分走线也存在不少误区,常见的如下:
1、认为差分信号不需要地平面作为回流路径,或者认为差分走线彼此为对方提供回流路径。
2、认为保持等距比匹配线长更重要。
3、认为差分走线一定要靠得很近。
下面就谈一下个人在这方面的学习心得。
1、信号回流
如上图所示,A、B是一个高速信号的差分对,A对应的回流为C,B对应的回流为D。A和B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理C和D也是如此。当差分信号A、B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的情况下,C、D也是足够的近,那么由于C、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流过回流平面的电流为0,也就是说,A和B的回流不依赖于回流平面,而是差分线之间实现回流。当然前提条件是C、D足够近,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只能实现大部分的电流在差分线之间回流,还是有一部分的回流是经过回流平面的。因此,在进行差分走线时,回流平面还是要保证完整,否则容易出问题。
2、强耦合与弱耦合
通常,如果差分线之间的距离很近,回流基本上是经过差分线之间,而很少通过回流平面,那么称之为强耦合;否则称之为弱耦合。
可以说强耦合对回流平面依赖比较低,而弱耦合对回流平面依赖比较高。那么是不是设计的时候把差分线设计成越近越好呢,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在实际的PCB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差分线的等长,经常需要把其中的一根线拐弯打折,这样,对于强耦合来说,阻
抗变化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对于弱耦合来说,阻抗变化就比较小,此时弱耦合就比较有优势了。
3、等长问题
讲到差分线,肯定会有等长的要求,那么一个差分线之间的等长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就比较合理呢,完全等长做不到,也不必要。其实一个差分线的不等长,就等效于P、N信号存在相位差,定时误差变大,其结果就是上升沿和下降沿变缓或者出现台阶,导致稳定部分减少,也就是说,应该根据信号的速率综合考虑才对,信号速率越高,等长要求就越严格。
同时要注意的是,差分线二根线之间不等长的累加问题,如一个差分信号从一个单板到另一个单板的情况下,在本板内部、背板、另一个单板内部,都可能存在不等长,所以板际的信号更应该严格控制等长。
浅谈工程师之系统观念
当今,对于电子工程师来说,接触的大大小小的项目越来越多,团队越来越大,项目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越明确,对于这样的情形,工程师们应该如何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系统设计能力呢?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太安分的工程师来说。这里就闲谈一下个人的感悟,如何更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系统观念。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进行项目实现时,我们每一个工程师就犹如一个砖瓦工在进行砌墙。整个项目就像是在实现一间屋子(或者更大的:一栋大楼,一个小区。。。),有的人负责砌正面墙,有的人负责天花板,有的人负责地面,还有的人负责左右两边的墙面,
等等。假如是在砌正面墙,那么我们在考虑如何砌好这面墙的同时(这个是本职工作,必须做好),还应该附带的多考虑它与地面、天花板、左右墙面等部分该如何衔接,这就需要多考虑一下整个屋子的结构了,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这种全局意识,而不是仅仅砌好自己的正面墙就完了。在下一次做更大的项目时,比如要负责一个屋子了,那么在完成这整间屋子的同时,你再有意识的考虑一下整栋楼的结构,考虑你的这间屋子如何与它周围的房间的衔接等。再下一次,可能就要负责一栋楼了,然后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再考虑一下这一片区的结构布置等。
当然,所有这些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本职工作做好,而不能舍本求末,盲目的追求大的、系统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在砌一面墙的时候,就想如何建一栋楼、如何布置一个片区的事情,这样就有点好高骛远了,而应该脚踏实地、通过一步步的不断积累来提高自己的系统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高度。正所谓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凡事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把过程都做好了,结果一般也都不会太差了。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见解,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敬请各位大虾们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