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生困惑问庄子——浅谈《庄子》中的处世智慧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人生困惑问庄子 文史纵横 人生困惑问庄子 浅谈《庄子》中的处世智慧 熊玉碧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 ̄25) 【摘要】 《庄子》中的处世智慧流传至今,其思想对现代人认识世界、价值取舍有着诸多影响,而庄子处世智慧中的超脱和逍遥也为越 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庄子不为世俗羁绊,有着过人的智慧,他欣赏世间每一事物,享受生命每一刹那。庄子的游刃有余;有用无用;福祸相 依;生死观等等,这些处世智慧,对于帮助人们洞悉万物存在与人间价值的玄机,大有裨益。 【关键词】 庄子;游刃有余;福祸相依;生死观;处世智慧 庄子是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庄子自有一 《庄子・山木》篇中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套他的处世方式,庄子一生时运不济穷困潦倒,地位亦不显赫,家中无 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臼: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日: 甚钱财, 夫处穷阊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但是庄子却能超越贫困 杀不能鸣者。 有才无才、有用无用都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庄 乐在其中;他看破功名,不屑名利,以福祸相依一笑置之;丧妻之伤,他 子认为人还应该学会处于才与不才、有用与无用之间。但是,无论有、 击缶而歌泰然处之,其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庄子的哲学深深地影 无或处于有无之间都有形迹可辩,都可被人抓住把柄,依然难以摆脱灾 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肘至今日《庄子》书中的人生智慧依然充满 患。庄子还指出,因顺物之自然,应机而处变,与时而俱化,人才会使自 生机,予今人宝贵的启示。《庄子》中的很多故事,如庖丁解牛、鼓盆而 己圆通而无形迹。《庄子》中讲处世之难,处世之法的故事还有很多,例 歌等等,也是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典故。今人从《庄子》里处处感 如《庄子・人间世》中的畸人支离疏、《庄子・德充符》里其丑无比德不 悟到他的处世智慧和对人生困惑的启示。 外露的哀骀它等等。 留存于今的《庄子》一书中,内篇7篇,外篇l5篇,杂篇11篇,看似 三、福祸相依。冷暖自知 漫无边际,而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在天地之间,可以说庄子勘破了生 《庄子・徐无鬼》中有个捆的故事。子綦想知道儿子们未来的遭 死,超越了名利,看穿了世间种种。生活在乱世的庄子,从天地大道。到 遇,他请算命师九方致来为他的八个儿子看相。九方致说: 捆最有福 生死名利,理性的小寓言中,包含着无穷的哲理。就是在今天,他的有 气。 子綦惊喜地说:“他会怎么样呢?”九方敦说: 捆终身都会与国君一 些智慧也是难以参透的,庄子可谓是超越了几千年的哲理家。 起饮食。”子綦一听这话就伤心流泪说: 我的儿子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绝 一、顺其自然。游刃有余 境呢? 九方致看到子累的异常反应,不禁责怪他说: 夫与君子同食,泽 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功名利禄,悲欢情仇,到底什么是最重 及三族,而况于父母乎l今夫子闻儿泣之,是御福也。子泽祥矣,父则 要的?消极者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是佛家所谓“四大皆空”。 不详。 子綦此时只好说出一番庄子式的大道理了。他说: 汝何足以识 翻阅《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人生的烦 之。而橱祥邪?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l……今 恼困惑忽而豁然开朗。“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 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 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几天与之也j吾是以泣也。 后来的事情也不幸被子綦言中。没过多 《经首》之会。”有一名厨师,替文惠君肢解杀牛。他手的所接触的,肩所 久,子綦派捆去燕国办事,途中,捆被强盗掳走,强盗砍了捆的脚,把他 依靠的,脚上所踩踏的,膝盖所抵住的,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则霍 卖到了齐国,捆正好去担任齐康公的守门人,过上了与君王一起饮食, 霍有声,无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文 终身都有酒肉吃的日子。对于捆来说,虽然确实有酒肉可供享用,但是 惠君不由得:“啊!好极了!技术怎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l”这脏兮兮、 却成了无脚的守门人。试问:有酒肉可吃,就算是福气了么?由此可 血淋淋的屠牛过程,竟然可与音乐演奏相媲美?j显而易见,庖丁的工 见,世间的福祸相生相依,甚至变得阴差阳错令人啼笑皆非,好运的过 作态度不是疲于奔命,不是推诿应付,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每一次解 程与结果如此这般大相径庭,有道是得失寸心知、冷暖自知。 牛都精益求精、倾情投入,他快乐工作,从而享受工作。老子说:“知人 四、勘破生死。鼓盆而歌 者智,自知者明。 庖丁的自知之明,在于其自得其乐,让生命安于每一 庄子书中谈到死亡的段落很多,他以大智慧面对人间的痛苦与罪 个当下。我们亦不妨从庖丁的故事中,吸取其处世之道的营养,用全力 恶,提醒我们如何看待死亡。庄子对生死观最精彩的表述莫过于《庄子 以赴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心态,享受游刃有余的快乐。 ・至乐》里的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 二、有用无用,物极必反 子日: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 老子《道德经》有日: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这是说明世事无 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l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 常的道理,因为事物富于变化,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庄子・人世 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 间》中有一个关于社树的故事:~名木匠带着徒弟入山,看见有棵巨大 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日寸行也。人且 无比的被奉为社神的栎树。大到它的树荫可遮蔽好几千头牛在树下休 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 息,树干粗直,粗到可以拿来当做造船的材料, 多路人围观,啧啧称 也是人,当然也有常人的情感,妻死而哭,理当如此,庄子又怎么会不难 奇,但这名木匠却不看一眼,径直走了。徒弟问师父说: 师父,这棵树 过?但是就在这个重大事件上,他反省观察妻子的一生是怎么回事,由 木这么大,您怎么不肯看一眼掉头就走?”师父解释道,那是没有用的木 此想通了死亡的意义。庄子的鼓盆而歌,化解了凡人对死亡的感伤与 头,这树用来做船会沉,做棺材会腐烂,做器具会长蛀虫,就因为没有 恐惧,由此减少我们对生命的执著与妄念。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我们只 用,才会这么长寿、高大。“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审肘 有设法在有生之年,多多享受精神上的自在与逍遥。 度势,世间没有绝对的标准, 有用、没用”,都是人为所界定的。庄子认 就是谈到自己的生死,庄子也少不了一番幽默。《庄子・列御寇》 为,人的价值体现,“有用之用 和“无用之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也有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 也难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二者的界限不过是暂时的区别而已。 (下转第11O页) 《新西部)2olo.06期 文史纵横 新的文学时代,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形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 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下册, .  中国删弋文{匕思潮的历史选择的成败得失,皆系于中国政治、经济、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0.[2] 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 化总体的必然要求,很唯想象,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学的主潮会出现另 —种面貌。但是,作为作家却仍然有对历史选择的能动性。当我们从过往 [3] 朱栋霖,丁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  的历史中吸取走向明天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时,我们不得不敬佩先烈门的自 社.1999.[4] 马良春,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册.北京十月 我牺牲精神,我1门也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光辉是不朽的, 鲁迅文学精神的光辉是不朽的,阿Q形象的光辉是不朽的! 文艺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 【作者简介】 王一羊,女,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教师 (上接第101页) 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l ” 庄子谈到自己的死亡,就是如此的轻松诙谐。这并不是他的故作潇洒, 而是与他“天地气化”的观点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2] 傅佩荣.解读庄子.上海三联书店,2007. [3] 傅佩荣,李霞,今波著.人生困惑问庄子.上海文化出版社 庄子不为世俗羁绊,欣赏世间每一事物,享受生命每一刹那。庄子 在陋巷著书,批评浑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他的一生清净无为,与 世无争。庄子的处世智慧,是庄子思想中最富魅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他的超然卓绝的生命智慧延续至今,发人深省。庄子的游刃有余,有用 无用,福祸相依,生死观等智慧的火花不枚胜举,对庄子处世智慧的认 识和思考,对于帮助人们淡泊利禄诱惑,淡忘恩怨情仇,对于帮助人们 态度,以超然脱俗的处世智慧面对生活,追求自然理性的人生,亦必大 有裨益。 【作者简介】 熊玉碧,(1976一),女,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贵 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  洞悉万物存在与人间价值的玄机,对于人们用“出世 、“入世 的人生 位研究生.(上接第103页) 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从《诗经》中反映的民俗观看 来,当时的一夫一麦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天》中 之手于归,宜其 室家 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方家,《卫风・氓》女子的抱怨:“女 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闺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 【参考文献】 [1]论语・阳货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 ‘ [2] 中国民俗辞典.郑传寅,张健主编.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7.1. 我们可以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当时通行的道德风尚。至于《邶风‘ 柏舟》中 之死失靡它”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毋Jx 击 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 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编衣茶中,聊乐我 [3] 转引自.诗经鉴赏辞典.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3. 【作者简介】 杨丽彦(1981一),女,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文科教研组语文教师 员”,《唐风・羔裘》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 近的专一爱情观。 (上接第104页) 父的原因。同时为什么有单独,匹配的引申义。当然特字的这些意思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1985.2.1. [3] [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徐奇堂.易经译注[M].广州出版社,2o04.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已很少使用,更多的是指它的形容词性质的特别, 很的意思。但是对于特字意思的溯源还是很有意义的,由此我们可以 了解特字意思的演变过程。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 吴振军(1982.10一)男,青海师范大学,200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古代汉语方向研究生. (上接第111页) 这表明罗杰・齐灵窝斯才是真正的罪人。正如论文开头提到的那样, 他不仅亵渎了人性,而且失去了忏悔的权利,人们也无法原谅他,因为 l998. [2] 滕毅.红字的道德观及其象征意义[J].攀枝花学院学报,  他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行为。直至最后,他已没有任何选择机 2003(6).[3] 童明.美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o2. 会而只能接受命运之神对他的审判。 [4] 王元媛.红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oo6. 【参考文献】 『1] 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5] 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nnn 《新西部>2OLO.0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