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1期 2013年2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College VO1.28 NO.1 Feb.201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吴磊莉⑩许长焰 余乐华s (1.景德镇市实验小学,江西景德镇333000;2.乐平市高家中心小学; 3.乐平市双田镇童家小学,江西乐平330012) 摘要: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蓝本,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阐述了新时期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课教学,以及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问题。在这一先进的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警醒地意ie, ̄q: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 息技术将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出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458(2013)01-0101—02 即使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也会为自己的课堂缺乏色彩而 大伤脑筋。一根粉笔,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的但却无法产生 动画效果的幻灯片让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黯然失色。如今信 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 了课改的前沿。 动画、声音、视频等,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 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陛、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 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 光让学生体味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笔者事先发动学生自 己上网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候、地形、动物等知识的文 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需要提取 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很大的意义。语文教学 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 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再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为须鲸和齿鲸,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 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地变革。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 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 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 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 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 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 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 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 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 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可以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和图片 信息,在教学时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 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们分属哪一类,有什么特 点,并通过提出“你还知道哪些鲸?它们是属于哪一类的。”等 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把 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 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 有现代素质的学生。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 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供参考。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在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即“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 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 地学习语文的环境。”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l、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 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个人对某种 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 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 ①收稿日期:2012—09—29 作者简介:吴磊莉(1980一),女,江西景德镇人,小学高级教师。 102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生 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 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 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 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 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可以自行设计一个《圆 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 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 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 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 互交流、形成共鸣。 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狼和小羊》一课讲的是狼为了要吃小 羊,找出种种借口,小羊据理申辩的故事。在这里学生没有感 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专题网页。本网络环境设计集图、文、音、 像等信息于一体,在主页上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 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网络资 源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 息空间,为学生刨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 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至真至美、至恶至丑的对比中 掀起情感波澜,在自读自悟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创设视听情境可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 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 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 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 所难”的目的,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 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鹅》这首唐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 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 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 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 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 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 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 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 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 “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 “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 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 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 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 学生的学爿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培养 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3、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的关键 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 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读出狼凶恶、蛮横、无理的语气,小羊温 和、有礼貌的语气,教师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 远,更迭、定格,和录音,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了解狼和小 羊的特点,体会狼和小羊的不同语气。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还使学生在学习中 进一步认清了狼凶残的本性和小羊天真的特点。 4、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 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 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 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刨设一定的意 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 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 云》、《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 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体会到 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 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 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 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 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 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 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 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5、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 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 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 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通过放映一段电影录象:一团烈 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然后 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 境。待学生看完录象后,老师可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邱少云的目 (下转第98页)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盔 为了防滑。其实主要作用是加强瓶体的强度。学生对这个看似 简单的题目没能回答出来感到非常的懊悔,使他们憋足了一 股劲,一定要学好通用技术,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同时通过多 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国内外中学生的优秀技术设计作品、引 导学生参观本校历届学生的各种技术设计模型展,激发他们 的动手创造设计的欲望。 过程中,很多同学会有各种大胆创新的设计,虽然有些夸张、 不够合理,但我们还是要先加以认可,再给予引导,使他们向 着正确方向发展。 四、课外制作实践,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而在于把课堂 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课内外同时启迪他们的智 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发展创造思维中起着尤其重要的 作用。通用技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 三、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 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l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显然,通用技术的课程设计从思想意识上就要求学生能在生 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通用技术课的实践操作既可 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 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 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 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例如:我们学校每学期围绕所学内容为学生开展实践课, 硬纸板模型设计制作、桥梁设计大赛、废旧塑料创新制作、机 器人程序设计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还发掘了一些在 技术设计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选送到省里参加了通用技术设 计大赛,并有多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指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 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 生。”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它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这关键是课堂教学,体现“学中做”、“做中学” 的方法、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多运用技 术案例教学。例如在讲到结构的稳定性时,就要列举实例,进 行案例分析:静态的自行车如何保持稳定的?答案当然是通过 支架与车轮形成三角形来保持平稳的。那么运动的自行车又 是如何保持稳定的?紧接着我们就来进行问题的探究分析,要 求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激活了同学的思维活动。当然落 实课堂的试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 环。例如:双色圆珠笔的安装试验,通过安装后才能感触生产 流程的重要性,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流程操作,为自己的创新 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学 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环境。例如,在进行“简单书架”设计的 为创新型国家,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 一定要从现在做起,多为国家培养出一些创新型人才,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接第1O2页) 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 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 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 强的意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 是重大的。 满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的目标,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计算 参考文献: [1】张桂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UJ.青海教育,2004, (01). 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 能,避免了教师教学中的局限性,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 【2】赵小萍.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Uj _山西电教,2009,(02). 合起来,它手段直观,感官刺激丰富,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 展思维,发展合理想象。可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梁华.启其所感导其所难——诙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 使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6). 【4】王金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U1.中小学电教 (下),2011,(02). 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 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