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热烈的黄土地上孕育出的民族与大洋彼岸的那民族沿袭不同的文脉,经而不同的时代背景,思维方式也于文化的塑造之中产生差异。西方的直线思维,直接明了,理性之光熠熠生辉;东方的曲线思维,含蓄迂回,感性之美蕴藏其中。总有身陷二元对立价值判断的人非要评个优劣,殊不知,那人类社会的大智慧孕育二者的交融之中。
西方是实用主义的发源地,而潜于思维方式中的对理性、逻辑与实证的追求使他们思维严密、说理以*。以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旗帜,疾呼重拾理性对挽救人们混沌心灵与动荡的生存状态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视与追求培养出一个个科学史上的巨人与一座座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而几千年前东方土地上的濠梁之辩,两小儿辩日也以其迂回深刻、矛盾而又复杂的悖论思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这种思维模式下生长的民族,在心灵上变得愈发细腻感性,崇尚感悟。
“被两种思维模式拉扯着的我们,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梁晓声这样评价当下境遇中的我们,但是纸又何妨?若能贯中西之睿思,通晓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利弊后如鱼得水般灵活运用,这张单薄的纸也将充满韧性而留下历史的光辉痕迹。
康德不是做到了吗?感悟头顶繁星密布的苍穹之伟大,也一以贯之地奉行着对心中道德的执着坚守,这才有了《纯粹理性的批判》,才有了西方近代哲学史的不朽丰碑。
冯友兰不是做到了吗?在体察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之规律中彻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意义,“贞元六书”以感性出发,论证极为理性的超世间底哲学的价值与内圣外王之法的奉行。
莎士比亚为一朵花开而惊喜的敏锐细腻,与黛玉葬花时的痛心疾首又有何异?都是对生命的深刻体察,都是对世间万物感同身受的爱呵!
若只遵行直线思维与理性主义,难免活得太直白太单调,生命全被扳成一条条僵硬死板的直线;若太执于感性体验,万物又都牵连枝节到一起,团成一团巨大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毛线球,那鉴往开来后悟透人世意义,理解尼采“时间本身是一个圈”的规律后的释然与淡泊亦无法被感知了。上述两种极端,都是个体生命的遗憾与缺失。
惟有贯中西之睿思,将两种思维模式糅合在一起,既能发现历史兴衰,是非成败的永恒规律,也能放下太过理性的处世观而感悟到个体生命的特别与非凡之处,才得以在嘲析纷扰之中,依旧平静而又热情地迎接未来。
守着颗赤忱之心。
和而不同,曲直而行(6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非独立身然,思维亦然。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东西方思维却有不同,正如西有痒痒于理性高地的居里夫人,中有自放山水之间的东坡居士,西方人属于直线思维,用“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中国人刚倾向曲线思维,崇尚感情世界。一直一曲,看似大相径庭,然这思维方式的鸿沟当真无法逾越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应承认,思维方式不存优劣之分,正是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荡起层层涟漪,更深一层地,任何文明要想历久弥新,都需将多元的思维融合在一起。正如优美的画作;必由曲线与直线和谐勾勒,思维,亦应和而不同,曲直而行。
依我之见,感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感情给予逻辑以生的土壤;理性又是感性的升华,理性让感悟开出明艳的花。将此二者完美结合,方能使文化、文明闪耀思维与精神的花
火。
先以西方作家梭罗为例,远离城市,远离尘嚣,他毅然在瓦尔登湖畔筑起自己的精神乐土。潜鸟与他相伴,小鸡来咏他的食,他将自己置于与天地零距离的接触中,感情着自然的雨露阳光,感悟着生命的轮回升华。若非缘于这最朴素诚挚的感悟,梭罗又怎能拥有那“高高向在她静谧之处”的思想呢?正是感性的体悟,催生了他对生命更高层次的思索,从而在理性中开出富于生命质感的精神之花。又如著名哲学家维特思根在“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后,加归乡村成为小学教师,他的逻辑与理性在感悟自然中得以深化、升华。
再如中国的诸子百家。“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孔子及其弟子在对天地、山水最亲近的感悟中,推演出大同之世的终极理想。“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聃在修道之中进一步感悟自然之境。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让先哲的思想万古长存,历久弥新。
佛家讲究禅修,便是在极致纯粹的感悟中,提炼生命的至高至达之境,修炼“求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四大皆空境界。又如李乐薇在对尘世的感悟中,写就《我的空中楼阁》,将精神家园筑在远离喧嚣的眉黛之中。
不同的思维碰撞出文明的花火,又必将融于文明传承的大道上,升华至更高境界。人类文明也因其融,而俞加厚重。
和而不同,曲直而行,不同的思维定当虚化出璀璨的文明。
参差多态,美之本质(59)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叙事诗较西方正式少之又少,而在抒情诗上,却是深入浓厚得多。这无怪乎是中国人感性思维发达,西方理性思维发达的表现。
诚然,不仅是诗歌,或许从我们千年之前的文字语法,西方的字母搭配开始,便注定了西方人的思维缜密与中国人的婉转含蓄。
当我们说“词无达诂”,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的时候;当我们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涩吟诵“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思念之苦的诗句时,西方的哲学体系已日趋完善,文学理论高度发达,系统化后,人们的思想也日趋缜密。五四之后,中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如鲁迅,郭沫若等的文学作品及思想中,皆有丰富的西方思维渗透其间,或许是我们的理性思维过于饥渴了,于是许多人羡慕西方人,从文艺到思想,却也忘了自己的荣耀。
歌德曾与其爱徒爱克曼探讨一部中国传奇(据言为《风月好逑传》时曾深深感叹,中国人对于自我情感的克制是他们所不能企及的,那种朦胧的爱与坚贞,是西方诗人少有顾及的。我不知他是否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那是一种君子的仁义,一种自律背后道德的升华,而形成此的正式中国人一惯的迂回、委婉。林庚在《唐诗综论》中对于中国抒情诗的评价也是:既然我们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特质,就应当让它努力发展下去,热爱它并以之为傲。是的,理性直接固然可喜,温柔敦厚的含蓄之美难道不迷人?参差多态的展现才是美。
几百年,几千年前,我们与他们相知甚少,而现在,终于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记得房龙在《宽容》中说当西方人接触东方文化时,惊奇地发现原来除了《圣经》上的真理,世间还有“主”所没能考虑到的事情。这听来多么令人惊讶与欣慰。中西思维的碰撞绝不会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压迫,它应当是交流过后思想宽度的延伸,深度的扩大,也更是亮度的提色。
莫言说自己受马尔克斯等人影响,然而最终真正影响他的,还是蒲松龄,含蓄的神幻感,成就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伏尔泰说《福音书》无孔子则不全,孔子无《福音书》却无损„„我们不是要做守旧老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是要明白,五千年的根
脉在那里,是不可也不应该断绝的。金字塔之美,在于简洁明了;苏州园林之美,在于余味悠长,回环往复。一切都无可厚非,西方哲学家说:“们很高兴见识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将这两个体系完全合并。”诚然,参差多态乃美之本质。
中国人造纸用以书画,欧洲人用以演算公式;中国人造火药用以观赏烟花,欧洲人用以制坚船利炮„„这本无对错之分,理性与感性相互借鉴,又各自保持独立,方为上策。
参差多态,方能圆通,理性感性,缺一不可。
理性与感性(56)
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文化不同又造就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便会引出许多争辩。是坚持西方的直线思维还是推崇东方传统的曲线思维?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与纠葛是需要我们巧妙地把他们融合在一起,不应偏颇的看待事情,用理性的态度带着感悟去对待每一件事。
历史的进程与发展不同,东西方不仅在外貌上有着差异在文化上更是存在许多不同。过去,我们有时会互相排斥对方,推崇自己;现在,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向我们涌来,东西方文化更频繁地交融与碰撞,迸发出不同的文化、思维的火焰。文化的交融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我们应学着取长补短,在理性与感性之间选择最合适的。
西方的直线思维,理性又具有逻辑性地看待事物,对待科学与自然,我们应当怀着这样的态度,理性务实地去看待这个科学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认清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不再感性的认为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发现了人类发展与进化的缘由,不再天真的相信那些远古的传说;我们开始研究哲学,探究物理 ,揭开世界真实的而奥秘„„
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是迂回的,是细腻的,是柔美的,是崇尚感悟的。传统的东方思维具有感性的美丽。园林中迂回的长廊与桥,富有诗意与美感;山水画中的画面朦朦胧胧含蓄地表现出画面的美丽与作者的情感;诗歌中可以不出现一个“愁”字却能委婉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愁苦之情。感悟的思维总能让我们为之动容,不断地感悟出其中的道理。
西方思维的理性美与东方思维的感性美各有所长,我们不能只果断地选择其中一个。当我们处理事情,应先理性的分析判断,不应只凭感觉判断对错。凡事太过理性自然会感觉少了饿一些人情味儿,太过较真了。有时候我们也无需刨根问底地探寻结果,带着一些感性地去对待,保有一份神秘感,让自己慢慢感悟,最终意外地找到那个曾经不曾寻到的结果,感悟出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一切都慢慢变得复杂起来,如何拨开这些复杂的表面呢?这需要我们既运用理性的思维又怀着感悟的思维去处理,不要只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有时听听他人的意见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其实西方的理性也带着东方的感悟,而东方的感性也包含了西方的实证与理性。
理性与感性不应把它们彻底分开,带着一份理性也带着一份感悟,理智地看待世界感悟人生吧。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50)
在西方,思维大多是直的,逻辑和实证是他们的关注点,这即是理性的思维;在中国,思维却大多是曲的,迂回和感悟才是我们的焦点,这即是感性的思维。随着全世界的文明互相交流,这两种思维方式却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理性与感性哪个才能真正地适合现代社会。
我想我的答案是:用理性的感性思维对待感性的问题,用感性的理性思维应对理性的问题。即意为:感性地思考人文、音乐、绘画等艺术精神层面同时有理性的分析;而理性地思
考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层面且有时需要感性的思考。
理性与感性不是绝对的,李白当年曾写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等狂妄的话语,使“理性思考者”认为这只是李白还年轻,只会说大话。而李白虽是很感性地写下此话,却也分析过自身的才能,认为自己是可以有这份才能的。感性之余也有点理性的光辉,并不是话感性之人不能理性或是理性之人不能感性,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事情下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就像有人问你水有什么特点,在平时你会说水能喝可以止渴;在物理课上你会说水有较大的比热容;在语文课上你会回答水与万物不争。不同的回答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即使相同的问题,不同情况下,思维方式也会不同。
而一个人是否应该坚持一种思维方式呢,是否在研究问题时理性思考,而在音乐会上也追求逻辑呢?自亚里土多德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以来,我们都认为西方就是一个讲逻辑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人,尤其是科学家一定是科学狂人,永远是拿理性的、逻辑的眼光看待所有事情。其实不然,爱因斯坦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但他也酷爱小提琴,当他离开自己研究的问题,他也会感性地去听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去拉小提琴,两个看似不和谐的领域却可以在人身上有机统一,也是有其的道理。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学者达芬奇是将两种思维方式融合起来的最好例证了,即使是在一件事中,他也会把两种想法融合成一种新的想法,一种结合了直线与曲线思维的新途径。
我恰恰认为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会使两者融合起来,他们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我们既要理性地思考也要感性地认知。
左手持矩,右手纳规(49)
在现代,我们常以“感性”与“理性”来区分于人。其实这背后的根源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前者崇尚感悟的曲线思维与后者理性的直线思维实由历史文化导致,因而对其的争辩便不能简单而论。
直线思维注重于理性、逻辑和实证,正是这清晰的严谨的治学态度,造就了西方科学事业的盛放,也带去了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而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崇尚感悟含于婉转含蓄的动人诗词,巧妙迂回令人神魂荡漾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索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中智慧的代表。从西方轰轰烈烈的革命与东方源泉远流长的文字中便可见历史文化的影响。无论何者是一种结晶,于人而言也是如此。我们也是因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形成独有的思维。因此其本身并无高低之分,关键在于运用。
《道林格雷》中,主人公因放纵于艺术的自由享受,而丧失首先的框架,一幅代替他老去丑陋的画作却导致他内心里性的丧失,最终是一个生命的消亡。这是抛弃理性的曲线思维,是在现代社会中沉溺于感受的歧途。
而同样,过于的理性,将感悟拒之门外便导致精神世界的匮乏。《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对财富的积累本应不错,但他忽视了生活中的人情,被金钱扭曲了人性。
这些都不是何种思维方式的错,而是扔下有者的偏激与误用,酿成的悲剧。 但在我看来,身处这样一个交融生辉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正确运用我们本有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吸纳与融合,兼容并包。
我们看到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事物理性、地思索后提出相对论等重大理论,同时也惊讶于他欣赏艺术,对小提琴的情有独钟。正是他对艺术的感悟裨益他理性的发散思维,陶冶性情;而他的深刻体悟同样得益于逻辑思维的深度。这便是直曲思维的完美结合,它所带来的,同样是情与理的双重收获。
除了个人的思想素养,或许直曲思维更影响了社会与国家。现代社会的法治制度正是强调“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这便不会再上演中国封建制度下明君难求的悲叹,也不会再是西方法制初期冰冷而无情的形态。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在这样的补缺中成了有理有形、有血有肉的存在。
左手持矩,右手纳规。两手握住这两点正色的火花,才会在交合时生出细密的掌纹,延至光的尽头。
思维方式各有利弊(47)
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定差异,而各自的思维究竟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西方人发球直线思维,注重理性、逻辑和实语证。这种性格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具有科学严谨性,也得他们在生活中不会那么忧通栏标题寡断反而会比较刚武。我在前不久从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描写的是当外国人被提问“当母亲和另一半掉进水里救谁。”绝大部分的外国人果断的选择了另一半而不是母亲。这种选择的差异,主要还是由于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他们认为另一半是要陪伴自己渡过终生的。在他们成年以后父母则与他们的关系会变的越来越弱。这种偏向于独立性的思维导致了这个结局。
中国人属于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崇尚感悟。从我片面的理解,迂回的性格可以有是由于早期封建制度下养成的,为了更加婉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作法可能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圆滑。对于中国人喜爱、崇尚感语,在历史上就有一位著名的人——孔子。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理解可以说是十分深层次的。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制的论语则更是一部经黄巨作。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在某此方面依旧实用。而后人也为了理解其思想不停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可能对于自身的提高和增加休养有着不错的效果。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着作用,这也是中国在早期强大的原因之一吧!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是相传下来的,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关系。
这两种思维都有着各自的利与弊。一个对于真理的渴求,一个对于社会的感悟。
从我的角度看,西人追求理性,逻辑和实语的同时是否缺少了一些对于社会的感悟,这种强有以及追求真理的同时可能也将一部分的天真给抹杀了。
而中国人的这迂回思维方式也或许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系列隔阂。别人无法知道你的真性,因为你处理过于圆滑,迂回,而崇尚感悟的思维方式也使得人们只对于过去总结,但没有自己那颗探索的心。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都是由古人流传至今的。我们现所做的,应是更多的去了解别人的文,让思维方式变得逐步统一,取名自思维方式的优点。
直与曲(43)
现代社会毫无疑问是人类崛起的社会,革命者推翻黑暗统治登上历史舞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似乎西方式的直线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这个社会就像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那样“逻辑严密”,每一个螺订都在理性地运转,带动整个社会飞速向前。
然而这样近乎粗暴的直线,也引发了许多问题。直线式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却也同时开始为我们打造更加坚固的牢笼。而且这样的牢笼更加华美诱人,让人心甘情愿地变成“格列高尔”,被现代化的浪潮越拖越远。
就像现代城市中那华美大厦、车水马龙,为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何尝不是催生出了
一批批“房奴”、“车奴”,越是理性地想要成功就越是焦虑空虚,以至于心灵荒芜,除了直线另一端的名利外什么也看不见。
在这种困境下,恰恰是中国式的曲线思维,为我们带来了救赎。 所谓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崇尚感悟,或许没有直线那样迅速直接,却也有自己的坚守。这种坚守,是对于人性本真的重视,是不急不徐的从容。更是一种牧歌式的回归,要知道,在大自然的殿堂里,你可以欣赏千百种曲线的姿态,却唯独找不到一条直线。直线,是人类意愿的直接体现,却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也唯有曲线,方能绕过许多障碍,避免撞个头破血流。
在这方面,陶渊明可以说是中国的始祖。他“不愿为五斗米所折腰”,选择以曲线的姿态度过此生。于是“觉今是而昨非”,在最迫近生命底色的状态下找回自己,抛序幕了华美的囚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是在这种迂回的状态下,陶渊明感悟到大自然,重回生命本真。而中国的一代代士人文人,杜甫、苏轼„„在痛苦时也总会和陶渊明共鸣,以此来得到解脱,于是这种与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抚慰着一代代中国人,也影响着我们现代人。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唯有曲线能绕过许多障碍。直线最省时省力,然而唯有曲线才有千百种妖娆姿态,也唯有曲线才能纺织成一张柔软的网,将我们轻轻呵护其中。
这个世界需要飞速向前的直线,也需要优美的曲线。直线能带着曲线一往无前而曲线能修改直线的错误方向。二者交织,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至高和谐。
在这个直线发展的社会,千万不要因盲目求快而忽视内心和人性。坚定地走在路上,再远也不忘初心,或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最佳的生活状态。
小心地拿进来,自信地走出去(41)
东西方的思维存在差异。在现今世界,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作为新的中国思维的拥有者,我们应该学习“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将西方的思维“小心地拿进来”,也让东方思维“自信地走出去”。
西方思维似一条直线,注重理性、逻辑、实证。说一不二,“一”就是一个计数单位。而东方思维似一条曲线,富于迂回、感悟。“一”是万物之源,不仅是一个符号的存在。在东方思维中人对“一”的认识更富有哲学辩思,而西方更直接清晰。
现代社会两种思维并存,孰优孰劣便是争论的焦点。而这些争辩往往建立在历史的实践基础之上。比如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完成统一后迈向稳定与昌盛,汉唐的繁荣令西方国家向往,以至于成为神话“中华大地上遍地黄金。”而从近代历史来看,中国思维迂回而造就的稳定反成了禁锢发展的阻碍,反而西方以理性超越感性,争先建立有宪法、民主的现代国家,以实证成就科技的进步,从而在物质上征服了东方。然而历史不一定决定未来,东西思维的优劣决无定论。当今历史的进程将二者推向融合。
在西方武力扣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没能完全统治东方,西方思维也无法扭转东方思维,反而是东方思维在悠久历史下的沉淀顺利“入侵”了西方思维。中华武术被李小龙搬上银幕后令西方叹为观止,以至咏春拳在美国流传极广。甚至练习者超过了中国。但这正是中国思维面临的困境。文化的土壤正在流失。中国思维正在被西方思维吞食,《功夫传奇》中不少香港拳师宁愿在国外教拳也不愿收中国弟子。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断层,然而中国思维却依旧扎根于这片土壤之上。现今我们引入的太多,日新月异的科技,迅速发展的经济让浮躁风气靡浸。轻易效仿西方,却忘了思维的不同。中国思维需要现代化,但迂回不应体现在办事流程的繁复上,而应体现在做事的认
真谨慎。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来发展科学与政治,建立现代的中国文化,将拿进来的进行本土化,是为“小心”。只有如此,这片土地才不会转化成“西方”。
而对于走出去,我们应该相信中国思维历经千年必有可取之处,大胆地弘扬中国文化,不必如“孔子学院”依托政治,失了教会别人如何“感悟”的自然。
去芜存精,是让中国思维立足更稳,而做好自己的文化,带着包容的心态,自信地呈现而不是“送去”,才是中西思维互相融合共同进步的起点。
思维的差异(40)
同样的一道题:“母亲和妻子同时落进水里,只能救其中一个人,你会选择谁?”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做出的回答以及思维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妻子是那个将陪伴自己度过一辈子的人,当然应该救妻子。而中国人的曲线性思维,习惯迂回,回答也是迂回,难以定度。这个对西方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它称得上是一道最难的题,没有之一。两个都是自己所爱的人。母亲养育了自己大半辈子,现在老了,是我们该反哺的时候了。而妻子又是我们相识、相知、相爱,并承诺将与自己携手一生。由此,这两个人都难以割舍。
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外国游客,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听到紧急广播,问地铁上有没有医生或相关的医务人员,有位孕妇要临产了!这位外国游客听到后,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到孕妇身边。对,她是一名还在学校就读的实习医生,即便是在异国他乡,自己也该担起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生产很顺利,听到孩子的哭声, 众人都舒了一口气。孕妇以及家属被救护车带到医院。这位外国游客也跟着去了。医院男的医生检查后,告诉孕妇家属,如果不是这位外国朋友的及时助产,孕妇和肚子里的孩子将面临死亡的威胁。只不过,因为当时设备的不齐备,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导致羊水流进,对婴儿的呼吸道造成了轻微的影响。结果,孕妇以及其家属,将这位外国朋友告上法院。向外国女孩索赔了三万多元。法院给出的理由是:医生离开了医院便不能擅自为病人抢救,否则后果一律自负。
医生离开了医院就不是医生了吗?这则报道引起我们深思,当时的情况如此紧急,西方人的直线思维不许女孩有半点的犹豫,法律她也不是不懂,可是救人第一。当时地铁上也有几个中国医生,他们并不是坏,并不是不想救人,他们只是被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所束缚,他们怕承担后果。在他们心里做挣扎的时候,外国女孩毅然绝然的去救人。可是呢?给她的回报是什么?她不会收钱,对她说一句感谢的话,她就会很开心了,哪怕只是一句“谢谢”。
我们中国人是怎么了,即使历史与文化的背景有差异,我们就甘愿被我们中国的社会思想束缚吗?就甘愿受良心的谴责吗》醒一醒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