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想引领教学发展

来源:东饰资讯网


思想引领教学发展

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思想有多远,我们的学校就能走多远。我所在的马桥镇小学十几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归并,在归并中升级,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培育、积淀、生成学校思想。

98年建立教研组每周低层次听评课制度;2000年首次提出课题实验的概念,语数以“情境教学”为课题开展研究;2001年为解决课题实验的实效性,我们单独成立教科室,建立了科研常规“七个一”的标准;2002年为解决课题实验各自为战、散兵游勇的状态,总题、子题进入我们的思考范畴,层级课题研究模式诞生;2004年“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数学趣味与学生生活”市级结题;2005年我们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作为总题统领学科研究,子课题实验点首次辐射到所有学科。

2007年我们引入文化立校思维,把”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从学科课题中延伸出来,作为学校办学的价值核心。自此,学校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思想雏形”,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发展目标:“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内涵主张,外显成型,自主型、学习型、主动型、发展型师生群与期望办学目标相适应,文化立校综合效应突出,理论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工作运转科学有效,所培养学生有望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深造学习,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1200人,学校基本成为全省农村教育品牌之一。沿着这个思路,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坚定了五条思想主线。

一、教学管理思想:从学生的学看教师的教

我们通过建立学的管理层面、学的特色课堂、学的素质评价为基本构架,逐步引领学校教学更集中地向学的有效含量扎堆。在学的管理层面。我们在重视“教”的板块的同时,把管理的触角伸向学生“学”的领域,即:训练、习惯、方法、信息。我们把各科次学生作业质量作为“训练”管理的主要支点;以班为单位各科次组织学生开展“学”的习惯自评、互评、考评的周星级评选,用一分一秒的过程把“学”的好习惯固定下来;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学习方法征集、学习方法推介,评选学科、班级、学生“方法”名片;每期组织以信息量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的“学”的信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和开掘。在学的特色课堂上,力推以“自读自悟”、“自学点拨”、“小组合作”、“导辅放”为特征的自主型课堂,以“三问四问”为特征的学习型课堂,以“情趣五步”为特征的主动性课堂,以“五步拓展”为特征的发展性课堂,通过学的特色课堂板块的组建,基本实现“学”的特征、策略、模式的方向性集中。在学的素质评价上,为给各学科一个“学”的导向,我们每期分期中、期末对语文学科的“朗读、质疑、表达”,数学学科的“速算、质疑、表达”坚持不懈地开展检测,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总结优势,分析问题,整改差距,把学生“学”的综合能力进一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点滴之中。

二、教育科研思想:用树型结构统筹学校发展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树形结构研究模式,学校教科室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主干,形成了学生素质评价、课堂教学策略、学生活动课程、生活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反思研究五大枝干课题组,同时下设枝叶课题45个,组织所有老师参与研究,成功组织了课堂研讨、中期报告、有效策略、开题结题、实验培训等活动。研究中我们做到了一学期一个重点,不断修正研究的切入点,“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内涵呈现贯穿于工作过程之中。其次努力从导向上构建有利于发挥和形成“科研与教学合二为一”的机制与平台,把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光与视点集中到学生的发展上,强化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把“速算、朗读、问题、表达”的能力提升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层面,让“情境创设、教给方法、注重反馈”成为教学准备的三大着力点。

三、德育活动思想:开发“一主两翼”活动课程

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我校德育活动在整体设计上立足于“一主两翼”,一主就是用70%的精力研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生活动课程”,让活动充斥学生的课外空间,让学生有事做、做正事。我们以双大课间活动为主阵地,把“广播操、集体舞、师生跑步”等作为必选课程;把各班在指定的区域有组织地小组活动作为自选课程;在每学期一次的艺术节上,展示活动课程成果。我们编写校级篮球、舞蹈、合唱、鼓号、腰鼓、竹竿舞等校本教材,给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两翼”是以30%的精力来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班主任教师培训课程教学。在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上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日检查、周考核、月评比,定期评选“红旗班”、“班级小名人”、“校园小名人”、“优秀班主任”等。通过系列的活动,使教师、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参与活动课程,在活动中形成“积极健康、合作向上” 的心理品质和”永不满足、永不退缩、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发展潜质。

四、生活服务思想:做好“组织、帮扶、自理”三个关键词

学校新宿舍楼一次成型后,寄宿生达到500多人,最小的6岁,这对生活服务提出新考验。我们坚持开展自主性组织体系、主动性帮扶体系、发展性自理体系三项课题研究,用课题的思路促成生活服务向优质与特色迈进。通过自主性组织体系的研究,健全完善寄宿生管理组织网络,培养学生干部优化寄宿学生的三分之一;通过主动性帮扶体系研究,以“大帮小、一帮一”结对融化寄宿生的二分之一;通过发展性自理体系研究,培养生活小能手,逐年同化寄宿生的三分之一,基本实现了经验成熟、过程细腻、操作安全、服务优质的寄宿制发展目标,在襄樊市放心食堂、文明宿舍、绿色生态校园验收中一次性顺利通过考核。

五、教师成长思想:分层递进、区域成型

我校在加强教师成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推进了教师分层递进与区域成型工作,组织贺德玉、李忠英、黄德琼教学思想研讨会,中青年教师创新教学论坛,先后有7名教师在向学校本土专家行进;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课、集中帮扶、集体备课、教学比武等手段解决教师队伍发展中的“短板”;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沙

龙,共读一本书、建立学校教育博客、推出“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校刊、汇集教师、学生科研文集80本,区域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向纵深发展。

2010年随着“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已明显感觉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相对独立,不利于在“人”的成长等原点问题的最终整合——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什么的人?需要把这个概念集中、浓缩、创新、归并,进而产生一个新的概念。沿着这个路径,我们培养集自主性、学习性、主动性、发展性四种特质于一身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思想的出口在哪里?我在直觉上捕捉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领袖”。邻袖好像很大很高、神秘而遥不可及,一所农村小学也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袖,是否与我们的实际境况很不相称呢?静心思考可能还是我们对领袖这个词的理解固定化了,把它固定在一些特殊人群上了,其实各行各业都是需要领袖的,大到国家,小到生活中、工作中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都需要“领袖”。

从这个角度去定位,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领袖儿童教育”就有它的合理成分了。学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做学习的领袖,在寄宿制生活中做生活的领袖,在活动课程中做活动的领袖,在自我评价中做自己的领袖,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做专业的领袖,它完全可以与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实践有效地实现对接。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年来全校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中已存在众多成为学习、生活、活动、自己的领袖的基础和可能。

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终极追求就是培养领袖儿童。很自然地“领袖儿童教育”这个概念更应该走进我们的视线。2011年我校提出了农村学校领袖儿童教育研究的概念,我们把领袖儿童教育的内涵界定为:让每一名儿童都能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袖。它下设四个基本点:(1)自主性:独立思考、敢于表达;(2)学习性:学会质疑、学会方法;(3)主动性:积极健康、合作向上;(4)发展性: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四个基本点相互独立,各有侧重。

当前我校又处在一个新的起点,可贵的是学校发展可持续的态势没有改变,教师队伍中一大批自我加压、永不言败、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基本风貌没有改变,这是我们最珍贵、最自豪、最重要的法宝,我们有信心也一定有能力把马桥镇小学办成一所有思想有追求的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