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题】
例1.(1995年上海卷试题)下列各组王朝的排列中,均建都于洛阳的是 A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 B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C西周、曹魏、北魏、隋、唐 D东汉、东晋、前秦、辽、后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通过判断每个选项的第一或第二个王朝的都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例2.(1993年全国卷试题)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请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苻)坚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材料二 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人)言于坚曰:“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
材料三 平阳公(孔)融曰:“……群臣言晋不可伐,皆忠臣也。愿陛下(苻坚)听之”,“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今)轻举大事(伐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不及也!”
材料四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且彼(晋)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资治通鉴》
回答:①材料一中,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它将对战争发生什么影响? ②材料二、三、四中,三位大臣的话是否都是忠言,试加以分析。 ③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材料处理能力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是关于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只要考生能读懂材料的大意,就能顺利地做出正确解答,特别是第③问“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考生无需读懂材料,只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正确审题,读懂史料,正确理解慕容垂的话是“别有用心”。淝水之战前,前秦内部民族矛盾突出,而根据材料可知慕容垂是鲜卑族人,由此材料暗喻慕容垂别有用心。
【答案】①骄傲自大,骄兵必败。②孔融和石越的话是忠言,因为他们比较客观地看到了前秦统治的内部危机和东晋的优势,这对战争决策是有益的。慕容垂主战是别有用心,他代表鲜卑贵族的利益,希望苻坚失败,从而摆脱前秦的统治。③中国长期分裂割据。
例3(1993年上海试题)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是:①三顾茅庐 ②投笔从戎 ⑧四面楚歌 ④草木皆兵
A 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解析】其特点是时序排列,实实在在是历史再认题。要求准确记忆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依次排列。三顾茅庐是东汉末年刘备三访诸葛亮的事,投笔从戎是东汉前期班超毅然从军的事(现行故材删去了这段叙述),四面楚歌是楚汉战争中垓下之役的事,草木皆兵是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时的事。按时间先后发生的次序应是四面楚歌一投笔从戎一三顾茅庐草木皆兵。 【答案】C
例4 (1994年上海试题)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时间为公元208年,二是“左右东汉天下”,其实只要把握住时间,问题就好办得多了。公元208午时,袁绍集团早己覆灭,因为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已打败了袁绍。因而,四个选项中无论哪一选项只要出现袁绍集团就应为错误选项。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无袁绍集团,A、C、D三项均有。因而B项是正确选项。其他均在排除之列。这是一种排除的简便方法,只要是这类题型均可采用。
【原创题】
例5 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C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比较选择题。什么是决定因素,就是诸因素中起关键、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因素很多,可说是多因一果。A项B项C项D项都是。但哪一个是关键、根本性的因素呢?A项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计谋再好,还要有军事实力去实现,B项也不是,周瑜的水军毕竟力量不足,难以打败曹操几十万人:D项也不是,地理上的优势无外乎有长江天堑,这种.客观的有利条件只能是有助于打败曹军而不起决定的作用,只有C项,相对其他三项而言,作用最大,这是关键。因为只有孙刘联盟,才有较强的实力,只有孙刘联盟,诸葛亮的计谋才能付诸实施,也只有孙刘联盟,周瑜的水军才可能发挥出以少胜多的作用。因而,C项才是正确选项。 【答案】C
例6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在
A.东汉时期 B.三国初期 C.东汉末期 D.三国末期
【解析】题干上所给的两个战役分别发生在200年和208年,属东汉末期。这是考查学生对时间掌握的情况的题型,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能力是必要的。 【答案】C
例7 西晋能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发展 B.北方经济实力的壮大 C.司马炎等人的个人才能 D.诸葛亮、孙权辞世
【解析】魏国强大后灭蜀,建立西晋,实力增强,进而灭吴统一南北。这里所说的实力主要有政治、经济和军事,而三者的基础是经济,因此西晋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当选B项。 【答案】B
【点击思维题】
例8 东汉末年出现军事集团割据的原因是: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黄巾起义的影响③东汉后期宦官势力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由结果而问原因的选择题。可以逐一进行分析:①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军阀割据的阶级根源,②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有无一定因果关系?应该说有。为什么?因为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之名存实亡,客观上削弱了当时的中央集权,使中央政府对地方割据势力失去控制,③宦官势力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宦官专权使东汉后期统治异常腐败,既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黄巾起义,又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效能,助长了地方军事集团势力的发展。④自然经济的影响,这是军阀割据的经济根源。根据以上分析,D项是正确选项。 【答案】D
例9 阅读下面材料
昔伊挚、傅说(按:均为古代名臣)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贱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遣。
摘自《三国志》卷一
请回答,
(1)推测上文是谁、什么时候发布的一道关于选拔人才的政令。 (2)发布政令者为什么颁布新的人才选拔政策? (3)这一新政策实施的后果如何?
(4)这一政策能否最终解决东汉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 为什么?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收集有效信息和分析能力.解题时,材料出处在这里是个关键,不可忽视。摘自《三国志》说明是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有关的人与事。教材中关于东汉三国时的人才问题涉及两处,一是曹操注意招收和选拔人才,二是刘备三顾茅庐重视诸葛亮.如结合材料所言考虑,当是指曹操而非刘备,而曹操是东汉末年人。因而第(1)问可以解决。第(1)问解决了,其他几问也就不难了。为什么要以新标准选人才?显系战乱年代争天下之需要。后果如何? 顺着思路考虑即可;招揽到一批人才,一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二打败了其他一些割据称雄者。最后一问首先搞清楚“东汉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一个怎样的制度?不清楚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教材并无这方面的明确叙述,但有两处提及:一是豪强地主或把持地方政权,或世世代代做公卿大官,执掌中央政权。二是地主用钱买官,政府开价卖官。曹操用新标准选拔人才是否改变了东汉的选官制,这就要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方面来分析,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土族制度,依然是大地主凭门第和特权世代把持要职,与东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可以说是未改变.
【答案】(1)东汉末,曹操。(2)因为当时处于群雄割据和激烈的战争时期,曹操需要真正有才能的人帮助自己。(3后果是曹操招揽到一批人才,使自己的势力发展起来,打败了其他割据者。(4)不能。因为魏晋时期,士族地主兴起,他们凭借其门第和特权,把持了重要职位.
例10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否具有历史进步性?请说明理由。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基本原因”是什么意思,“历史进步性”究竟是指什么?基本原因就是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上的原因,一般地说是若干方面原因,如历史原因、阶级原因、经济原因等的总和。历史进步性当与退步相对而育,也就是历史向前发展,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由乱而治、由分裂而统一、由衰落而强盛、由愚昧而文明,等等,都可以说是,但归纳起来不外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大方面。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这些因素。
【答案】(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是,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把持地方政权,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②三大军事集团都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物质基础。⑧魏、蜀、吴之间形成军事实力均衡状态,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
(2)具有历史进步性: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三个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结束分裂战乱,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例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殊量即奇才),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魏武帝即曹操)南征荆州,刘琼(荆州牧)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
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吴会指孙权占据的地区).权既宿服仰备,又(者见)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胁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摘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即统一全国),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上田指魏国)者,是以用兵不戢(戢指收敛),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将略指用兵的谋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人杰指司马懿),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王子城父——人名),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摘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三: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百姓)追思,以为口实(口实指谈话的资料)。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摘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请回答:
(1)《三国志)的作者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2)《三国志》认为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三国志》认为诸葛亮远大志向未能实现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述。 【解析】此题有三则材料六个问题。阅读量大无效信息多,干扰因素杂。解题时要认真阅读,围绕设问仔细思考下笔。由于问题没有禁用原文的限制,因而解答时尽可能引用原文回答,既快又准确。第一问是问《三国志》作者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而不是问答题者个人的看法,因而必须在材料中寻摘作者的看法,其次评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一般可从德、才、绩、貌几方面来思考,以免有遗漏而失分。第二问有递进性的三层设问,回答时都要一一落到实处。第三问有两小问,前一问实际是阅读材料后的分析、概括,第二问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三国志》作者关于诸葛亮大志未酬原因分析是否正确给予评价。还是老办法:一是以史带论,即摆事实讲道理,不讲空道理,二是两点论、重点论,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要轻易否定一切.要作两点分析,即合理性在哪,不合理性在哪,哪一方面是主流,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答案】(1)是一个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有远大志向,执法严明,赏罚分明,深受百姓赞誉和怀念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政治才干胜于军事才干。(2)认为孙刘联合的原因是孙权“宿服仰备”,对诸葛亮又“甚敬重之”。这种看法不正确,孙权派兵与刘备联合抗曹是因为孙刘均有被曹操消灭的危险,联合抗曹是他们的共同利益决定的。(3)《三国志》的作者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十分突出,又遇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对手,手下没有得力的将领,“众寡不侔”、“天命有归”。这种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没有分清主次。诸葛亮志向没有实现的最重要原因是“众寡不侔”,即曹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居于我国经济重心地区,刘蜀地域较小,人口少,经济又不发达。《三国志》的作者还认为“天命有归”,这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是完全错误的。
【跨学科综合题】
例12.阅读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回答:
(1)联系中国文学史可知此诗属于乐府诗,请指出乐府诗的特点.
(2)此诗是作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即207年),联系东汉历史简述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
(3)此诗是曹操赋于北征乌桓族胜利回师途中,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种志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作者作了哪些努力?
(4)此诗通篇写景且别具一格,显然诗的形式是旧的,但内容是全新的。该诗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分析曹操的雄心壮志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
(6)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谈谈你对曹操的评价. 【解析】本题把历史、政治、语文三科知识通过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有机融合,命题角度很好的一道题。第一问考查基础知识,乐府诗的特点是文史两科都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第二问,则转向考查历史知识,要求分析东汉政治形势的特点。第三问要求结合诗歌及其作者当时的活动来分析。第四问则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该诗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应结合语文知识来回答。第五问用政治知识来分析。第六问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答案】(1)乐府诗的特点: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2)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特点是:①中央政权控制在外戚和宦官手中,统治异常腐朽。②地方军阀相互混战,国家名为统一实已分裂。③曹操军阀打败袁绍集团后统一了北方。
(3)曹操当时的志向是:①消灭南北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成为一代之雄.②最能体现他的志向的两句诗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他的努力有;A注意发展社会经济,保证军粮供应。B招收和重用人才,取信于民。C注意斗争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
(4)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观沧海》重视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同时,开创了文学诗歌有感情有个性之先河。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反过来人的思想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百姓饱受动乱之苦,广大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安定。曹操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没有这种动荡不安及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社会现实就不可能会有曹操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诗人为实现其志向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以后国家统一及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6)评价:曹操为统一国家,成为一代君主确实采用了许多计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同时他为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显然,曹操有功于社会进步,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故应该肯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