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来源:东饰资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辽宁省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作者:张士义 于希臣 刘 娜 唐玉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 通过对辽宁省耕地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旱作农业的节水措施,包括通过土壤改良来培肥地力,坡地改梯田提高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种植绿肥及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耕层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采取植物秸秆及地膜覆盖技术,增强土壤的蓄、保水能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水资源,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旱作;节水;蓄水保水;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5-0176-01

辽宁是一个耕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农业大省。春旱、伏旱、秋旱经常发生,旱灾频率达80%以上,在旱灾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辽宁旱作节水农业的建设步伐,已成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旱作节水农业是集选育良种、改土、节灌、改革耕制、蓄水等系列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工程。几年来,辽宁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对旱作节水的技术研究进行了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1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土壤载体来实现的。据国土详查统计,我省耕地面积为417万公顷,中低产田20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其中坡耕地有133.3万公顷,占32%,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11.64万公顷,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26.7万公顷。在辽东山区近40万公顷的蚕场中有约5%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而辽西、辽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北部、西北部,分别与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相临,形成东西430km、南北100km的狭长地带,横贯辽北、辽西的10个县(市)区,140个乡镇,总面积达198.6万公顷。已发生严重荒漠化的有113.8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其中,耕地沙化面积已达28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7%。这些土壤多数土层浅薄,保蓄水分的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抗御旱灾的能力极弱,若加以改造,就能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巨大潜能。多年来,辽宁省在开发土壤水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坡土改梯土,减缓坡度,增厚土层

据辽宁省多点定位监测显示,把25°的陡坡田改为5°以下的梯田后,每年径流量由1 800t/hm2减少到1 080t/hm2,每年土壤流失量由94t/hm2减少到16.5t/hm2,其有机质、全氮、全磷(P2O5)、全钾(K2O)的流失量分别由477kg/hm2、57kg/hm2、102kg/hm2、1 635kg/hm2降低为400.5kg/hm2、26.4 kg/hm2、48.0kg/hm2、766.5kg/hm2。通过坡改梯,土层厚度一般增加20cm以上,据测定,每增厚10cm耕层,耕地可增加225t/hm2左右的有效水,可增产粮食450~650kg/hm2。可见,通过坡改梯,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土壤保蓄水分、养分的能力,而且有利作物根系下扎,增产增收。 1.2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对水分的入渗、保蓄、释放能力和土壤的质地及肥力密切相关。我省山地、丘陵为褐土,质地粗、多砾石,保蓄水分的能力差;而低台土往往黏重、板结,影响水分的下渗和释放。应在农闲季节采用客土法改良质地,土壤黏重的,挑沙面土;土壤过沙的,挑塘泥或肥田泥面土。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是增施有机肥,从而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我省农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多在2%以下,旱地和坡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更低。从我省实际出发,应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保水、蓄水、节水

2.1覆盖保水

采用植物、秸秆、地膜对耕地进行覆盖,是近年发展迅速、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措施。我省气候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春季降水少,水分蒸发量大,土壤墒情差,采用覆盖技术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护土壤水分。

2.1.1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栽培是我省在玉米、花生、蔬菜等多种粮经作物上广泛应用的一项节水农业技术。据观测,盖膜能使土壤水分提高2~3个百分点,土壤干旱延后15d左右,增产10%~20%。该技术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求土壤要有足够的蓄水;二是注意盖膜的质量及农耕农艺措施的配套。

2.1.2秸秆覆盖。秸秆直接覆盖是近年我省发展迅猛的一项节水农业技术,秸秆覆盖有利雨水下渗,减少水分的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秸秆覆盖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2工程蓄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辽宁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大省,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天然降水,修建水利设施蓄水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省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微型水利和山平塘改造,是我省解决旱地保苗水的可行措施。我省在坡改梯工程中根据降雨径流走向,挖掘三沟、建立二池(蓄水池、沉沙池),平均有微水池150~225m3/hm2,沿山拦蓄雨水,就地方便用水,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强了抗旱能力,投资省、见效快,深受群众欢迎。 2.3灌溉节水

改善输水系统,减少输水损失;改进灌水设施,节约灌溉用水;通过耕制改革、培育良种、以肥调水等农业科技措施,搞好节水灌溉,是灌溉节水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对输水系统和灌水设施的改善,是在已有水利工程保障地区充分挖掘工程潜力,提高工程水利利用率的重要措施。近10年来,农业部门通过反复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下列行之有效的农业耕作节水技术。

2.3.1选育推广抗旱品种。近年来,我省加大了选育、繁殖、推广抗旱品种的力度,发挥品种基因的优势进行抗旱,同时根据作物品种对肥水条件的敏感程度,进行合理布局。在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方,种植对干旱敏感、耐旱力较差的品种;在肥水条件较差的地方,种植对肥水反应较迟钝、耐旱力强的品种。由于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旱区作物品种的更新和配套农作物耕制的改革,我省作物良种普及率已达98%以上。

2.3.2优化耕作制度。优化旱地分带轮作,实行粮、经、饲多元化种植,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对稳定辽宁粮、油产量,促进结构调整,抗灾避灾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途径有:一是合理安排播期。在玉米播期的确定上,提早播种,以躲过伏旱危害;根据常年气候规律,使玉米抽雄前后15d的需水临界期与自然降雨较丰时段相吻合;在同一气候带,土层厚、台位低、肥水好的可运期早播。二是要抓住土壤墒情较好的时期,适时早播。三是旱改水无水源保障的田块,大力发展以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

2.3.3增施钾、磷肥。农作物对不良环境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壮苗有较强的抗逆性,所以许多地方有增肥抗旱的习惯。钾素对增强作物的节水抗旱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稳产施钾”作为干旱年份的重要技术措施。磷素能增加作物细胞原生质对局部脱水和干旱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强抗旱能力。辽宁缺钾、缺磷的耕地分别占63%和58%,因而增施钾、磷肥时作物抗旱、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

3参考文献

[1] 信乃诠.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王维敏.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 陈万金,信乃诠.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综合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4] 闻勇.山丘区农业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0(8):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