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专业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客观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整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方面。
B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深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对庄子的高度评价。
C骚体是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春秋时期,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来的。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风.雅.颂的表现手法。
3.在先秦作品中,表现“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艺术特点的作品是( ) A诗经 B文心雕龙.史传 C 春秋 D国语
4.司马迁《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其叙事是----记载历史的。 A以历史事件为中心 B以朝代更迭为中心 C以历史人物为中心 D以作者的历史观为中心 5.下列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 A诗经.论语.春秋 B春秋.诗经.论语 C诗经.春秋.论语 D春秋.论语.诗经
6.下面中国古代诗人与其艺术风格对应不符的是( ) A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 B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歌雄浑质朴.苍劲悲壮
C白居易.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 D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
7.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 ) A陶渊明 B孟浩然 C王维 D杜甫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宾王.王昌龄.杜牧分别是初唐.盛唐.晚唐时期的诗人
B南北朝诗人陶渊明歌颂劳动,赞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并以此为污浊的仕途相对立,写出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桃花源记》更寄予了诗人的理想,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春花秋月》.《琵琶行》均选自《白氏长庆集》
D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度关山》.《对酒》.《短歌行》是代表作 9.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游子吟—孟郊 B泊船瓜洲—王安石 C江雪—刘禹锡 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0.下列诗歌中不是白居易创作的是( ) A忆江南B暮江吟C长恨歌D夜雨寄北
1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作者是( ) A王昌龄B王勃C王之涣D王维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汉宫秋.孽海花.赵氏孤儿被称作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B元曲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 C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D清代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儒林外史.镜花缘.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13.四大名著作者中,----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是同一时代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
14.有一位文学家,家道中落,尽管“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却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这位文学家是( ) A施耐庵B罗贯中C吴承恩D曹雪芹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是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B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孔雀胆》等 C阿Q正传.祝福.包身工.暴风骤雨等小说都反映了半殖民地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重压迫的剥削的生活
D五十年代出现了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其作品以淡雅流朗的诗情画意与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对当代文坛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荷花淀派。 16.下列作家与作品对应有误的是( )
A叶圣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雕像B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 C洪容---万年青.人到中年 D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17.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 )
A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B主编和改革《小说月报》 C发起和组织莽原社等新文学社团D主编新青年等刊物. 18.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别对应错误的是( ) A但丁-神曲-意大利,莫里哀-伪君子-法国 B司汤达-红与黑-法国,狄更斯-双城记-英国 C屠格涅夫-复活-俄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美国 D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苏联,伏尼契-牛虻-爱尔兰
19.世界上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是( ) A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B卢梭的爱弥尔
C巴里的丘克和盖克 D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 20.下列作品中不是选自《一千零一夜》的是( ) A死神的故事 B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C秘密花园 D辛巴德航海故事 21.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作家是( ) A列夫托尔斯泰 B契柯夫 C高尔基 D果戈理
22.----不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A高老头 B万尼亚舅舅 C贝婕 D邦斯舅舅 23把文学称为人学的作家是( ) A巴尔扎克 B狄更斯 C托尔斯泰 D高尔基 24.对文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B文学起源于人类生活
C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
D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的读者
25.古代诗人写了不少反映儿童情趣的诗句,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 B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
C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争—杨万里 D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车风放低鸢—胡令能 26下列童话故事选自《安徒生童话》的是( ) A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 B小海蒂
C丛林之书 D小红帽 27.下列作者与其作品对应有误的是( )
A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遒B推开窗子看见你—金波 C乌鸦兄弟—林焕章 D神笔马良—洪汛涛 28.童年期的文学常用艺术手法是( ) A拟人.写实.夸张B象征.拟人.幽默 C夸张.反复.写实D幽默.写实.夸张 29.儿童故事最大特征是( )
A主题集中鲜明 B叙述明快而有童趣 C情节曲折而单纯 D语言质朴而活泼
30.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儿 D孟子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32.颜回说:‘天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33.“授人以鱼仅供一顿饭只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教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4.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5.“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36.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A.书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7.对古代汉语基本概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C.东汉的刘歆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 D.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38.汉字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39.对现代汉语知识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
B.汉语的音节结构严密,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构成。 C.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D.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0.下面几组词语中全部属于多音节语素的是:
A.海 奥林匹克 巴黎 B.珠穆朗玛 法兰克福 淅淅沥沥 C.纽约 马克思主义 孔子 D.风 白兰地 苏轼 4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B.是个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C.古代诗歌按内容分为叙事诗.山水诗.科学诗.咏物诗四类。 D.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 42.下面的笔顺分析,正确的是:
A.乃(第二笔为撇) B.母(第一笔为横折钩) C.肺(第八笔为点) D.比(第四笔为竖弯钩)
43.虾类各组成语中“查”的意义与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差之毫厘 参差不齐 差三落四 B.鬼使神差 钦差大臣 应付差事 C.一念之差 南北之差 毫无差别 D.屡出差错 大病差后 差强人意 4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是:
A .曲高和寡 伺候(ci) 怯生生(que) 不揣冒昧(chuai) B.驰聘疆场 愠色(yun)闹别扭(bie) 闭目塞听(sai) C.披星戴月 舛误(chuan)处方药(chu)飞扬跋扈(fu) D.怙恶不逡 咋舌(ze) 煞尾(sha) 唧唧喳喳(zha)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是: A.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想说儿说不出来 B.愤:愤怒。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C.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D.愤:因不满足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46.下面关于《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理解正确的是: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氛围。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47.下面不是借物喻人的诗句是: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 C.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48.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和联想的修辞手法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的极为生动。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躬耕在南阳宛县卧龙岗的诸葛亮的情况。
49.下列句子中的标点正确的是:
A.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情深而优美的恋歌。
B.在播音员的播音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把改读去声 的字字读成上声。 C.成败与自己的相像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的自己想象成是摆设,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的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讲给你带来成功。
D.我们在日程生活中应该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 50.下列没有语病的是:
A.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古典文献方面,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B.市委教育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 C.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D.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51.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中国 B.日本 C.前苏联 D.德国 52.下列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A .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53.《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表达了: A.巩固性原则 B.发起性原则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原则 54.与新课程基本概念不符的是: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语文教学要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C.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D.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5.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理错误的是:
A.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B.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D.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56.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57.对阅读的评价表述有错的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B.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言,加深体验和领悟。 C.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D.精读的评价,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58.对写作有误的是:
A.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B.小学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C.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D.中高年纪的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要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平改作文。 59.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实践。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 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6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培养。 1合作精神 2创新意识 3参与程度 4探究精神 A.123 B.34 C.24 D.1234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4分 共12分)
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1)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育里的人与物关系,学生不是教师和家长的附属物,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具体说来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如下:①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②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③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语文是什么?如果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会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简述你对“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3个步骤:即
1.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讲授、图片、影像、游戏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知大意。期间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这一环节旨在大体读通文句,提出疑难问题。
2.细读课文,深入领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段进行细读深读,同时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的训练。通过熟读、背诵与听说等活动,强化阅读体验和语言积累。 3.熟读回顾,迁移运用。综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个阶段可以安排复述、诵读、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性质的写作训练。
二.语文教师基本功测查(每小题4分 共8分)
1.这是小学语文课文《荷花》里的一段话,请你把它认真的抄写下来(要求楷书)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裂开似的。
2.根据作者叶圣陶先生的描写,请为这段话配上一幅简笔画。
三.这是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课本,请你根据学生学段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你对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的理解,认真读教材,写一篇教学设计,要把教学过程写清楚,写具体。(20分)
欢乐的泼水节
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提着水桶,端着盆,早早的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的衣领里灌,我端盆想你身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塞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参考答案:
1-5 CDACC 6-10 CCCCD 11-15 ACBDC 16-20 BACBC 21-25 ABDCD 26-30 ACDBC 31-35 BBBBD 36-40 CCCBB 41-45CDBDA 45-50 ADBDA 51-55 DBBBC 56-60 DAABC
三.这是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课本,请你根据学生学段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你对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的理解,认真读教材,写一篇教学设计,要把教学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欢乐的泼水节
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提着水桶,端着盆,早早的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的衣领里灌,我端盆想你身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塞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形式,得到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锻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情与风俗,并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得到情操的陶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凤凰花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导语设计:教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听听音乐,看看图画。(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出示火红的凤凰花画面)。这幅凤凰花的图片展示的是一个地方的画面,是哪里呢?——学生:西双版纳。在凤凰花开的西双版纳,生活着哪一群少数民族呢?——学生:傣族。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欢乐的泼水节》了。现在大家一起来看课本。
(导入:运用画面和音乐,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异地风情。)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注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学习。
赛、湿、幸、离、淋、水桶、西双版纳、凤凰、傣族、吉祥
2、提问学生思考: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叫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表示什么意思?读了这篇课文,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朗读感悟。 A 整体感悟第二段
1、过渡:想进一步去感受欢乐的泼水节吗?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请学生说一说读完后的感想。(这是对第二段的整体感知,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过渡:想参加吗?这里呀,老师刚刚接到一个邀请,傣家人要我们去过泼水节呢!大家快去准备准备,读1——2句,读好了,待会咱们就去。 B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请学生齐读1——2句。(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
C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开始泼水了,自读3——4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情景。
2、谈话:你都想到了什么?(此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描述书上句子的;有谈感受的;有提出疑问的;有抒发对泼水节的向往)
3、体验:老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师生互相模拟泼水。
4、出示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录像。师生观看。
5、教师:体验后,观看后,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带进句子再读,男、女生赛读3、4句。(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D第三个层次:第5句
1、角色体验:教师指一名学生问: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出示第5句,指名请学生读。
2、教师述:怎能不高兴呢?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学生读3-4句。(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四、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A出示课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一句。 B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缤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1、象脚鼓声响起,看:赛龙舟 2、听、看放烟火
3、师生读最后一句话四、回归全文。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五、巩固练习
1.提问学生:我们一起跟傣族人民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那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
1、在挂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花瓣 ( )的泼水节 ( )的鼓点 ( )的清水 ( )的鸟儿 ( )的生活 2、照样子写句子。
例:来鸟岛玩的人很多。很多人来鸟岛玩。 (1)小草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 (2)花丛中飞舞着美丽的蝴蝶。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
早早 早已 泼水节 (吉祥如意)
追赶 淋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