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胃食管反流病型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分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692 陕西中医2013年第34卷第6期 职,发为痞满。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病位在胃,病因是消 渴病,病机为气虚血瘀络阻,病理表现为脾胃升降失 职。 起锥体外系综合征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可长期应用。 中医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障碍,莫沙 必利促进胃排空,中西医结合,从而取得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1] 杜军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E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42. [2] 杨春华.升清降浊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O例临床 观察[J].河北中医,2Ol3(1):18—20. E3]刘赞,黄亚莲,叶冬菊.糖尿病性胃轻瘫3O例临床 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 蜕、赤芍、檀香、降香、乳香、酸枣仁、冰片组成,具有益 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其中人参益气;水蛭、土鳖虫活血 化瘀,疏通络脉,降脂抗凝,促进血流;全蝎、蜈蚣、蝉衣 维护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 ]。而莫沙必利属 于选择性5一羟色胺受体(5-HT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 活胃肠点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一 HT 受体,使之释放乙酰胆碱产生消化道促动力作 用,与大脑神经细胞突触膜上的多巴胺D 受体、肾上 腺素a1受体、5-HT 及5-HT。受体无亲和力,不会引 分析EJ3.中国热带医学,2013(1):129—130. [4]苏文博,杨晓琴.调胃汤配合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胃 轻瘫疗效观察EJ3.陕西中医,2011(1):52—53. (收稿2012-12-05;修回2013-02—28) 胃食管反流病型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分析 李艳波 吴发胜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南宁5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诊治。方法:对12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临 床主症、临床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征象为主要辨证方法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内镜检查作 为诊断方法。结果:将其分为4种证型:肝胃气滞型45例总有效率97.8 ;胃热炽盛型31 例总有效率90.3 ;食滞胃肠型30例,总有效率96.7 ;脾胃虚寒型18例总有效率88. 9 。食管24hpH值、酸反流次数及DeMeester评分显示:肝胃气滞型与脾胃虚寒型较两外 两种证型差异较大(Pd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脾 胃虚寒型最少,推测肝胆疏泄功能虚实最为密切,依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对症治疗能够取得 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题词 食管炎,消化性/中医药疗法 左金丸/治疗应用 保和丸/治疗应用 理中丸/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ooo一7369(2013)06—0692—03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 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烧心、反酸为主要特征的临 床综合征口]。GERD归属于中医的“胃痛”范围,但现 食管反流所致的慢性咽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纳入标准 124例患者均依据1996年中华消化 杂志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2 和内科疾病诊断标 代研究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为此,本研究应用 作者采用24h食管pH值监测病诊断GERD,研究其 准 ],采用24h食管声动态监测,在检测中有异常反流 现象;患者兼有典型或不典型临床表现(反酸或反胃、 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2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来源 烧心、胸痛等);胃镜检测患者有食管炎症表现。 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 食管24hpH值及胆汁联 合监测采用丹麦生产的DIGITRAPPER PH 400便携 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之间我院门诊和胃肠科 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 18~68岁,平均年龄5O.3±1O.8岁;病程1个月~5.5 式24hpH值监测仪,受试者治疗前后进行食管 24hpH值及胆汁联合监测。评价方法:对人选患者进 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 评价。 年,平均病程1.7±0.9年。上述患者临床主要表现 为:烧心、反酸、胃痛、胸痛、吞咽困难、胃胀暖气、慢性 咳嗽、哮喘、咽喉炎、出血等。124例患者中,反流性食 管炎66例,症状性反流58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有上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T15657—1995)对证型加以 陕西中医2013年第34卷第6期 规范 ],针对本研究患者所具有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 如下几种中医证型:①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 693 综合本病临床特征以及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分析后认 为:胃食管反流病可诊断分析为如下4型:肝胃气滞型 胁背,暖气频作,苔薄白,脉弦;②胃热炽盛:胃痛急迫 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 或腻,脉数;③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 具有肝气郁而化火,肝火横犯胃的特征,占45例(36. 3 );给予疏肝和胃丸加减治疗后,治愈患者21例 (46.7 ),好转患者23例(51.1 ),无效患者1例(2. 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④脾胃虚寒: 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方法 依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 方法。其中肝胃气滞型给予疏肝和胃丸加减治疗;胃 2 ),总有效率97.8 ;胃热炽盛型具有胃痛急迫或 痞满胀痛,嘈杂吐酸的特征,占31例(25 );给予左金 丸加减治疗后,治愈患者11例(35.5 ),好转患者17 例(54.8 ),无效患者3例(9.7 ),总有效率90. 3 ;食滞胃肠型具有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 化食物特征,占3O例(24.2 );给予保和丸加减治疗 热炽盛型给予左金丸加减治疗;食滞胃肠型给予保和 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给予理中丸加减治疗。 疗效标准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 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 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后,治愈患者1O例(33.3 ),好转患者19例(63. 3 ),无效患者1例(3.3 ),总有效率96.7 ;脾胃 虚寒型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 清水等特征,占18例(14.5 );给予理中丸加减治疗 后,治愈患者6例(33.3 ),好转患者10例(55.5 ), 无效患者2例(11.1 ),总有效率88.9 。 124例患者治疗前24hpH值检测结果 124例患 统计学方法对本临床研究患者的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定为a一0.05,当 者各证型与食管24hpH值及胆汁监测参数比较结果 见表1。其中肝胃气滞型与脾胃虚寒型较两外两种证 型差异较大。 P<0.05时,认为其有统计学差异性。 治疗结果 124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 表1 124例患者治疗前24hpH值检测结果 注:肝胃气滞型与其他证型间比较,△P<O.05;脾胃虚寒与其他证型间比较,▲P<O.05。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在祖国医学中并无记载, 流病患者较多,且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治疗的临床疗效 易不易乐观。食管24hpH值提示实证疾病与虚证疾 病有显著性差异,实证疾病临床表现更加严重。认为 但是依据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为“胃痛”、“嘈 杂”、“吞酸”、“吐酸”等范畴 ]。历代医家对该病观点 颇多,但是很多医家认为该病主要分型为各家辨证的 观点颇多,总不外肝胃气滞、胃热炽盛、食滞胃肠、脾胃 胃气上逆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导致的酸反流及混合 反流有关,是本病病因病机之关键之一_8]。表现本研 虚寒以及痰气交阻等。本研究依据相关文献报道的食 管24hpH值监测方法,观察pH值<4.0时间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 DeMeester评分等相关指标,并依据临床症状给予临 究结果显示:肝胃气滞型患者数量较多,而脾胃虚寒型 患者较少。肝胃气滞型45例,患者总有效率97.8 ; 胃热炽盛型31例,总有效率90.3 ;食滞胃肠型30 例,总有效率96.7 ;脾胃虚寒型18例,总有效率88. 9 ,与相关研究较为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也表明及胆汁监测的酸及胆汁 反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邪实的轻重。胃食管反 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脾胃虚寒型 床症状分型,并将其有机结合,给予探讨。 现代医学研究本病主要根据食管24hpH值及胆 汁监测的指标对本病进展和临床疗效进行衡量,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l_7]:肝胆实证横犯脾胃导致的胃食管反 694 最少,推测肝胆疏泄功能虚实最为密切,依据中医辨证 陕西中医2013年第34卷第6期 [4]李文君.李东垣调治脾胃病证方药研究ED].上海中 医药大学,2010:21. 分型给予对症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梁邦杰.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规律探讨[D].南京 中医药大学,2009:15. [5]杨清高,刘绍能.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进展[J].湖 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2):70—73. E63段国勋,庞琳.诊断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金 龙,熊天琴,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 [2]王邦茂,黄乃侠,吴分型的研究[J].新中医,2000,32(9):34—36. [7]李晓华,何一祥.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及其胃镜特点 标准:食管声值动态监测[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3):17. [3]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24. 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67. (收稿2012—12-05;修回2013—02—28) 生大黄粉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0例 张彩菊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保定071000) 摘 要 目的:探讨生大黄粉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照组 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治疗1组加用大黄灌肠,治疗2组加用大黄灌肠和生长抑素静 脉输注,并给与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2组疗效优于 治疗1组。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梗阻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黄灌肠和生长抑素静脉输注,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 可明显提高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效果。 主题词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疗法 大黄/治疗应用 @生长抑素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69(2013)06—0694—02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 的肠梗阻,患者多发病急,病情重,是外科常见的一种 急腹症。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大黄 程7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大黄灌肠治疗 ①操作前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 病情,意识状态,配合能力和自理能力,酌情准备屏风 和大便器。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 配合要点。②用物及药液准备:取大黄粉20g加 粉联用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满意,现将观 察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 100mL温开水,搅拌均匀,放置至38~41℃。治疗盘 内放一次性灌肠包,橡胶垫,润滑剂和无菌纱布。③携 用物至床旁,屏风或隔帘遮挡后,患者取左侧卧位,臀 下垫橡胶垫;打开灌肠包,取出一次性灌肠袋,将准备 收治的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的9O例患者为研 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1组:男18 例,女12例,年龄32±6.8岁;肠道手术后8例,阑尾 炎手术后16例,胆道手术后2例,胃手术后4例。治 疗2组:男19例,女l1例,年龄37±5.9岁;肠道手术 好的大黄灌肠液用双层纱布过滤至灌肠袋内,排气后 关闭调节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插入肛门1O~ 后9例,阑尾炎手术后17例,胆道手术后1例,胃手术 后3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9±7.2岁; 肠道手术后11例,阑尾炎手术后14例,胆道手术后2 例,胃手术后3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 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 15cm,打开调节器使灌肠液缓慢滴入;灌肠过程中密 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剧烈腹痛、心慌、胸闷等不适 立即停止灌肠。灌肠完毕,嘱患者臀部抬高,尽量保留 1h后再排便。 生长抑素泵入治疗 生长抑素静脉注射后,血药 浓度在15min内达高峰,半衰期约2.7min。为保持有 效的血药浓度,使其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使用过程中要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胃肠外营养,防治 感染及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1组 加强巡视,防止输液管路脱出、扭曲、受压,查看穿刺部 位有无红肿、渗出,输液管内有无回血,药液注射完毕 及时更换,微量泵出现报警后立即查找原因,给予处 理。患者外出检查或去厕所排便时,要携带具有蓄电 加用大黄粉20g配温水10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 治疗2组除应用大黄灌肠外,另加用生长抑素6mg4- 生理盐水50mL 24h持续泵入,速度为2.1mL/h。疗 功能的注射泵,护士陪同,以保证给药的连续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