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来源:东饰资讯网
德育研究DeYuYanJiu

求知导刊

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

2017年6月Jun.2017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18-0005-03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邱之卯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习惯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方法,又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5-25

作者简介:邱之卯(1987—),女,江苏常州人,助教,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方式、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都因为网络的出现变得脆弱,从而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变得复杂。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寻找更适合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

新”。③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对新媒体的界定是不同的,“新媒体”的“新”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④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

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概念是随着时代以及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最开始的新媒体概念集中在技术与媒体形式层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网民互动形式的丰富与加深,新媒体的“互动性”得到了深化。传统媒体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但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接收到信息,并且及时地进行反馈与修改,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所以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是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以往的信息受众已然消失。所以笔者比较赞同的一种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是,相对于“旧”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主要依托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人造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为媒介,实现信息互动的传播形态。

一、引言

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所有的网民中,按职业来看,学生是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0%。可见,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最积极的使用者。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了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提升了5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民对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整体网络游戏使用率逆转增长,社交元素与其他应用逐渐融合。

由此可见,网络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以其广泛的信息来源、迅猛的传播速度,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技术广泛使用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二、新媒体概念释义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德马克最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其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也有学者表示当今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过宽。匡文波认为新媒体应从以下四个角度去理解:①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传播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今日之

三、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1.信息来源的多元性

相较于纸媒、广播、电视等“旧”媒体,新媒体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相较于单向传播信息,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更加丰富。不论是代表着官方意见的声音,还是“草

005

德育研究根”群众的发声,新媒体给予了更多的人和组织发表意见的平台和机会,让更多人的声音可以被他人听见,意见被他人采纳。信息的接收者需要面对无数条信息,但是消息的真伪、内容的可靠程度,却是要靠信息接收者本人来鉴别。

2.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充斥着无数的信息。信息的内容丰富、来源多样,除了有官方部门发布的政务信息、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等,也充斥着许多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新媒体的自由、开放的特征使真假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信息量大、来源多元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新媒体环境是丰富的,但同时更是复杂的,因此,丰富的网络信息需要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自行辨别判断并加以吸收。

3.信息责任的分散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在发布之前要经过审核,所以尽管信息不一定非常准确,但至少在信息来源与信息的真实性上能够得到较大限度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更多通过匿名的方式发布,发布者的真实身份无法查证,责任主体缺失,极易导致虚假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络环境。所以新媒体环境是丰富的,但同时也更需要人们对消息有更深的洞察和判断能力。

四、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盛

行的原因及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颇深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在这一现象背后,也隐含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展开研究。以下便是对原因以及可能影响的分析。

1.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新媒体海量的信息涌入,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他们的认知更加完整丰富。相对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有限并且局限的信息,新媒体是大学生寻求个性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这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大学生可以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表达自己的看法。

随之而来的思考是,第一,信息并不代表逻辑,新媒体使用率提高也不

006

代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注重知识的有意积累,当有困惑的时候,他们可以直接上网查找答案,并没有真正将知识消化,更不用提他们的思考过程已被大大弱化。第二,新媒体的高利用率代表大学生的时间被极大地碎片化,他们没有完整的时间阅读与思考,加之对信息判断能力不足,势必造成其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

2.满足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繁重的学业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迫使学生急于寻求一种日常的减压方式。此时,新媒体的高效沟通功能与匿名性便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新媒体的匿名性掩盖了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结构性因素,使学生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差异,通过网络交友、匿名交流、发表意见等方式,体会到了平等、自由的感觉,这更有利于学生表达更真实的自己,包括其诉求、感情等。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异,更真实地表达自己。

但我们也要看到, 新媒体在满足大学生情感交流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甚至强化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是大学生与现实中人际交往下降。学生花时间在网络、手机社交上的时间逐年递增,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日益下降,人际沟通能力逐渐减弱。第二,网络社交是简单的,掩盖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因素。但是一旦当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便会与现实生活方式与习惯产生冲突,无法适应与融合。

3.满足大学生社会整合的需要大学生所接触的群体,如班级、学生会等,大多数是依靠行政命令与要求建立起来的组织,平时多通过老师、上级领导的命令进行组织并且开展活动,缺少对个人兴趣的关注。而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寻求以兴趣为核心的组织,如游戏群体、“驴友”群体等,加入群体可以消除个体的孤立心理,增强个人对于群体的归属感,在具有同一爱好和志向的群体中,他们更易获得彼此的认同和确定。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平时里默默无闻、少言寡语、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入网络世界便仿佛换了一种性格,甚至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袖。新媒体加强了大学生的社会整合,弥补其

2017年6月

在现实中未能达成的成就与归属感。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集体观念的淡漠,对现实中组织纪律的轻视。

五、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迅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多元而丰富的信息来源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性格塑造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新手段,但同时伴随着新媒体涌入的还有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如何应对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便于其掌握前沿信息和多元的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的信息都可以互通和共享,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宽泛。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得到最新最快速的信息,获取更加丰富的资料。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别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连续性、综合性上优势非常明显,大学生从新媒体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填补了大学课堂教学的盲区,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只通过教师课堂授课以及教科书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素材。除了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学习信息,学生们还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治经济、学习生活、娱乐文化方面的各类讯息。新媒体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掌握前沿的信息和多元的知识。

(2)新媒体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信息获取、选择、传播的过程,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信息的获得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研究资源。

第一,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知识储备、覆盖范围都有限。新媒体极大的信息储备和迅速及时的传播速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具有可选择性。这样,原本封闭的教育形式变得开放,使高校的教育渠道变得更为畅通。第二,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传统的媒体传播较为枯燥,当结合了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当下社会流行元素(如语言、图像等)之后,青少年更易于接受。新媒体的应用可以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这些原本抽象、难以把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技术演绎出来,使抽象变得形象,呆板变得活泼,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3)新媒体拓宽了教育主体间的沟通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沟通多是通过开会、面谈、信件来往等方式,交流深入,但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效性不高。通过新媒体多样的传播方式,能实现师生之间快速地传递信息,方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问题,依靠新媒体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教育过程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通过新媒体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摈弃了传统相对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程更加直观,形式更加灵活。如教师可以通过加学生的微信、QQ来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便于及时关注学生的情况。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极为频繁,教师若能同时也熟悉并使用学生接受的交流方式,则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大大提高。

可见,新媒体的使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学生来说,它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便于其掌握更丰富更多元的信息,学生亦可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知识,使学习的过程更加主动和有趣。对于教师来说,新媒体海量的知识储备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和状

况,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对还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形成的冲击,以及对其自控力、专注力形成的负面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1)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价值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该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的主体地位牢不可破,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也使教师成为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有利于正确思想的传播与引导。新媒体环境下,先进便捷的通信方式、多元的信息来源导致各种信息与思想一下子进入学生的视野,高校青年学子分辨力不强,对社会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成熟,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重,更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受由西方价值观包装的各种信息的影响,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煽动,从而导致学生的价值体系混淆不清,甚至产生反党反社会的思想,这就像定时炸弹一般隐藏在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中。这对于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害的。

(2)对高校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负面影响。新媒体为大学生开展学习提供了各种有利环境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以及专注力与自控力的下降,表现在可以用新媒体查阅、复制大多数的论文和学术成果。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先进行思考,而是习惯性地通过网络搜索答案,照搬照抄,直接略过了思考的环节。有了能上网的手机,学生的书籍阅读量也在下降,这也影响了他们知识的积累。这对于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此外,由于手机使用率的大大提升,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配备有手机,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学生手机不离手,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地用手机

2017年6月

上网玩游戏、聊天等,这对于学生专注力和自控力的培养是有很严重的影响的。

复杂的网络环境、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涌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如学生自身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专注的意志力、坚定的价值理念,则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对传统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小的挑战。

六、结语

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新媒体,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满足情感交流和社会整合的需要,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便于其掌握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对于教育者来说,新媒体在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形式、提高交流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怎样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为我所用,将其优势尽可能完整地发挥出来,同时降低其对大学生群体的不良影响,这是高校教育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赵 敏,王 瑞.新媒体传播环

境下的德性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

国际新闻界,2008(6).

[3]何华征.论“新媒体概念”的基本

内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林 超.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季海菊.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影响[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6]全晓松,陈永华,徐小华.高校新

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7]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