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炼写作素材的方法
作者:蔡少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4期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这一学期以综合性学习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作为主体,结合教学实际,对提高学生提炼生活写作素材的能力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活素材,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多留心生活的“亮点”,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使人感动的瞬间,值得用文字来记录下来。在《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活动开始初,我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在学校里、野外、上学途中等等来寻觅春天的踪迹。起初,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收集有关青天踪迹的素材,我就又在课堂上简单再提示了一下,如:校园里的木棉树、杜鹃花、水松、芒果树等有什么变化啊,上学途中两旁的树木、花草等又有什么变化啊,人的精神面貌又有什么变化,这都是“春”无处不在的信息,这些就是很好的生活素材。这样一提,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于是有三个小组选取了校园里的“杜鹃花”,有两个小组选取了“木棉花”,有三个小组选取了“水松”,有一个小组选取了其他作为他们寻觅春天踪迹的对象,有了明确的观察对象,学生所观察记录的素材就非常的多了,为他们之后写好以“春”为话题的作文做好了素材准备,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材”源滚滚。才思如泉涌!所写作文质量之高是之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平时勤于积絮,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在生活过程中去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语言、技巧的训练就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在此就不多论述了,这里主要谈谈如何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积累这些鲜活的素材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一)素描法
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活动中,钟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到:晴空万里,一棵高傲的木棉树如同一只展翅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飞的鹰,伫立着,不畏风雨。树上长出许多树杈,尽管没有叶子,但都“戴上”了几朵鲜花来装饰,又如一个含羞答答的小姑娘,在迎风笑着……就这么一个小片段,再认真写下去,一篇美文就肯定可以写出来了。 (二)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本学期有一天,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晕倒,老师和同学送她上医院治疗。当天很多同学就在他们的记录本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见此,第二天我就布置了写一篇作文,题目叫《感人的一幕》,结果全班一大半人写的是这一素材,其中有好些人都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使这一故事更为感人。这是一篇相当成功的作文训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这在以往的训练实践中是从未有过的。
(三)直觉法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活动中,同学们也有他们的心灵感触:水松的变化,最能吸引人,所以我们都聚在这儿感受水松的每一刻变化!看着同学们,我突然有一点感触,时间在流逝,事物在变迁,我们这一班的同学也会长大,也会有改变,明年毕业后,什么时候,我们再能聚在一起,笑谈人生呢,这些瞬间的素材积累,就为以后写好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发现法
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活动中,何同学有这么一段记录:“看,水松的枝条多翠绿啊,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冬去春来,原来世间万物都在见证,我们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让我再一次的想起这句话: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可要擦亮眼睛,好好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五)抒情法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伪饰、不矫情,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快意倾吐。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活动中,林同学记录了这么一段感受:晚春已到,花儿慢慢的在凋谢,真是“东风无力百花残”啊!春天虽然即将过去,可是我们也喜迎夏天的到来,因为夏天像我们一样,热情,奔放!所以,即便花儿凋谢,我们也感谢生活,因为,它给我们带来更灿烂的明天!有了这些观察的原材料,加上这些感触,自然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了。 除了以上办法,关键的还是要形成一个积累习惯。在最初的时候,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其次,培养积累的兴趣:可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可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第三,教给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学生充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会到积累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二、善于把生活材料转变为写作的素材
有了生活的原材料,很多同学却不懂选材料,不懂运用材料。来自生活的材料可能不会很典型,可经过你的技术处理,也能化腐朽为神奇。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够真实的了吧,可它同样要经过剪辑加工。作文更是如此,它并非生活的简单实录,平时学生们写的文章不好,很多时候是在堆砌材料。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我们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使来自生活的素材更典型,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我们积累生活材料最终的目的。就如前面所说的《感人的一幕》这一篇文章,是发生在自己班里的真实事情,同学们也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如果就是简单的记录下来,肯定不会是一篇好文章,同学们写得好,是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生活的素材(英语老师是单亲妈妈,孩子需要照顾,又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加入了他们自己的想象,使这一故事更为感人。事件真实,感情也真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所以这次的训练是相当成功的。而这成功之处,我觉得是学生掌握了素材加工的火候,有想象,有感触,文章自然感人。《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第三条就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切记不要简单的堆砌材料,或者不舍得舍弃多余的不能为主旨服务的材料,而要根据文章主旨,选取所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对所积累的材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精练的,明朗的表现文章主题,这样所写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章。
好文章有很多标准,好作文也有很多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选材真、情感真、语言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才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材料,善于整理生活材料,善于运用生活材料写文章。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好素材,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需留意,便会精彩纷呈:校园生活,快乐与忧愁同在,只要留意,便有精彩;家庭生活,得意与失意同存,只要会意,便成精彩;社会生活,亮丽与灰暗同在,只要在意,便常精彩!其实,生活处处,精彩常在,只要留意,便有精彩!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留住美丽,用心为文,作文的世界必会无比广阔,焕然一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