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来源:东饰资讯网
药理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1.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的生化和生理效应(即药理作用)及产生生化和

药理效应的机制(药物作用机制)。

2.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

一门学科。

3. 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1、属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比不变, t1/2不变; 2、血浆衰减规律的微分方程: dC/dt = -keC1 3、多数药物都按此规律消除;

4、C的指数是1故又称一级动力消除: 斜率=– ke/2.303 直线的截距:logC0 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属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每单位时间内(不论血浆浓度高低)消除恒定的量, t1/2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延长; 2、零级动力学其微分方程式为: dC/dt= -kCo

积分方程式: Ct= Co –k0t 3、少数药物按此规律消除,

4、血浆药物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例如饮酒(苯妥英、水杨酸)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4. 药效代谢动力学的四个参数: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消除率、表观分布容积。 5. 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6. 生物利用度: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量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的药物的百

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7. 消除率: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

毫升血浆中所含药量被机体清除。

8.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此时的血浆

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9. 不良反应及其种类: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

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

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

10. 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11. 后遗效应: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

物效应。

12. 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物的特点:

竞争性拮抗药:拮抗药和激动药与同一受体呈可逆性结合,其效应取决于两者的浓度与亲和力,激动药在拮抗药的作用下,随着量的增加,其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物:拮抗药与受体以共价键结合,呈不可逆状态,或者虽然不是共价键,但结合后解离缓慢,增加剂量,使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最大效应降低。

13.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14.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机制: 抑制腺体分泌 ;

对眼的作用 扩瞳

升高眼压

调节麻痹

松弛内脏平滑肌 ;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速、房室传导加快;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中枢兴奋作用 ;

15.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一) 对心肌的作用 负性肌力作用; 负性频率;

保护缺血心肌作用; 抗心肌肥厚作用;

(二) 对平滑肌的作用 :血管平滑肌、其他平滑肌; (三)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四) 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对红细胞膜的稳定作用、

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五)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六) 对肾脏的作用 。

临床应用:(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防治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劳累型心绞痛或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2. 治疗心律失常

3. 抗高血压: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4. 治疗心肌梗死:可显著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及梗死后难治性心绞痛的发生率。 5.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应用钙通道阻滞药。

6. 治疗肥厚型心肌病 :可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非二氢吡啶类作用较优。

7. 抗动脉粥样硬化 :防止新的血管损伤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二) 其他系统疾病

1.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痉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防治偏头痛;

2. 周围血管性疾病:雷诺病;

3. 呼吸系统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 支气管哮喘尤运动性哮喘;

4. 其他 :防治早产、消化性溃疡、糖尿病肾病等。 16.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作用机制:(一)降低自律性(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三)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四)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 分类:(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 2.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 3.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氟卡尼等药。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它们因阻断β受体而有效,代表性药物为普萘洛尔。 (三)Ⅲ类——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它们延长APD及ERP,属此类的有胺碘酮。 (四)Ⅳ类——钙拮抗药

它们阻滞钙通道而抑制Ca2+内流,代表性药有维拉帕米。

17.金鸡纳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食欲不振;中枢系统反应:耳鸣、听力丧失、视觉障碍、晕厥、檐忘。 18.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代表药物: (一)利尿药:氢氯噻嗪等。 (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卡托普利等。 (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等。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β:普萘洛尔, 吲哚洛尔 2)α:哌唑嗪 3)α β:拉贝洛尔 (五)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可乐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等。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抑制药:利舍平、胍乙啶等。 (六)血管舒张药

1、直接舒张血管药:硝普钠 2、钾通道开放药:吡那地尔 3、舒张血管药:引达博胺 19.ACEI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一)抗CHF的作用机制1.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活性;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逆转心肌肥厚。(二)逆转心肌肥厚机制:ACE抑制药减少AngⅡ的生成,促进CHF时心肌细胞的生长、增殖及重构肥厚。

20.β受体阻断药与硝酸甘油合用的药理作用机制:β受体抑制药与硝酸甘油合用治疗心绞痛,二药合用能协同降低耗氧量,同时能对抗硝酸酯类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硝酸酯类可缩小β受体阻断药所致的心室容积增大和心室射血时间延长,可相互取长补短,合用时用量应减少,副作用也少。 21.体内抗凝和体外抗凝药物:肝素。 22.缺铁性贫血与叶酸的治疗:

缺铁性贫血用铁制剂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23.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中和胃酸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A.抗酸药:氢氧化镁;B.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奥美拉唑;

胃粘膜保护药物:米索前列醇; 抗油门螺旋杆菌药物:阿莫西林。

24.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抗炎环节: ①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②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③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④收缩血管 2.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

3.抗毒作用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4.抗休克作用:各种严重休克 :中毒性休克 5.血液系统:刺激骨髓造血 6.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7.消化系统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胃粘膜粘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转换率减低,胃粘膜防卫力削弱。

临床应用:1.替代疗法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上腺危象)

2.严重感染或炎症1)严重急性感染:爆发性流行性脑膜炎, 中毒性肺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等2)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心,眼,关节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2)过敏性疾病3)异体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4.抗休克治疗1)感染中毒性休克:2)过敏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5.血液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6.局部应用:病变局限的皮肤病(缓解瘙痒症状);眼病 25.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治疗:

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力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分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26.抗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类。

27.抗菌谱:分为窄谱和广谱。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异烟肼等;广谱指不仅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并对某些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

四环素类、氯酶类等。

28.抗菌后效应:指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29.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类等。

30.化疗:抗菌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由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种类: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 3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 A.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杂类。

B.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C.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32.青霉素耐药性的机制:1、细菌产生了大量的灭活酶如青霉素酶;

2、与G-产生的β-酰胺酶发生了牢固结合——停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不能与PBPS结合;

3、和PBPS亲和力降低,或基因突变,PBPS生成增多,招架不住; 4、细菌自溶性下降或缺少自溶酶;

5、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不能进入细胞膜与PBPS结合。

33.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机制:多环节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进行,分为始动、肽链的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