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理念 自由表达与个性化 习作兴趣 现实生活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我们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如果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统治地位,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实用作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导致小学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以下分三个方面谈谈《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变化。
一、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都包含了自由表达的意思。
这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性,表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语言知识、言语表达能力的综合重组,更融进了学生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正是在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协调作用下,学生使用准确语言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作为整体性的小学作文教学要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他们和谐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某些要求降低和淡化文体的变化了。如,对中心思想的要求由1986年、1992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心明确”“有中心”到《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再提出要求,实际上是出于对儿童精神生命发展、减少对思想束缚的考虑;写简单记叙文到简单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的改变,扩展了作文的时空范围,同样是出于促进儿童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作文要求、淡化文体并不是没有要求、不要文体,而是要从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延续性出发,不要对学生作文提过早、过难、过高的要求。降低作文起始阶段的要求,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避免挫折感,对保持作文的兴趣是有利的。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特点来看,小学作文教学是以儿童原有的听说能力为基础的。儿童在入学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口头言语已具备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口语的
独自言语和文字书写的段落、篇章大同小异,自然就成为儿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
我们还注意到,小学3--6年级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中称为习作,这是强调了小学作文练习的性质不同于中学生和成人的写作,更不同于文学家的创作。小学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文学家为首要目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最基本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明确了“练习”的性质,就不会、也不应再对小学生的作文提过早、过高、过难的要求了。高、难的要求可能对一小部分尖子生有利,但肯定会阻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
为保证学生的自由表达,在作文中写出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相对于过去“大纲”“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提法,更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
鼓励自由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作文,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写日记、周记;编童话、故事;经常写一些生活随笔,读书笔记。这些限制少的自由文体的写作,看似无规范,随心所欲,行文却极其自然往往能发现生活,抒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反映儿童“本真”的生活。教师应为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厌学是因为对学习无兴趣,无兴趣是因为失去了自信,而失去自信是因为失败的次数太多。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倒过来,让学生多获得成功的体验,问题不就解决了。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习兴趣和目的是学习动机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而儿童恰恰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有强烈的“发表欲”,这只要看一看小学低年级学生随处乱涂乱画的符号和文字就已经很清楚了。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期,但熟悉和关心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家长们都知道,很多小学生最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很多老师也认为作文难教。针对作文教学的这一现实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在“写话”“习作”目标设定方面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提到“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的“兴趣”“自信心” “分享快乐”“感情真挚”“相互沟通”等表述拓展了大纲 “感情真实健康”的内涵,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逐渐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具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主动而自信地写作”。作为学习态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其作为一种内驱力,需要写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教师评价所产生的成就感的不断强化,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了“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一开始就充满自信地去写,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并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愉快地、顺利地、成功地写作,保持激情状态。教师要想尽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如能通过写作实践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也就
达到了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教学状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关注、倡导的情感态度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兴趣决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兴趣,这种提法本身就包含了承认学习也存在着枯燥性这个前提。任何东西强调一过头,谬误就可能接踵而来。激发兴趣的同时也需有必要的检查督促和严格的要求。
三、作文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体现的是对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关怀,是对教师与学生生活意义的关怀,而非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和自由的精神。学生也会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把“写简单的记叙文”改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应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国外近年来对“生活作文”教学的关注已经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重视。
生活作文是以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为内容的作文。最早始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称“日常生活指导模式”,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北部山区、农村和随村小学教师发起“日常生活作文”运动。主张儿童及青少年将其日常生活及在集体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就有关题目写成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诵、听众讨论评议。
生活作文的形成是既现实,又具有一定教育思想深度的作文教学模式。它引导了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对作文内容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人格,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杜威也曾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如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孩子真实的理解与体验遮挡在心灵之外,变成蒙蔽孩子心灵的帷幕,逐渐导致人的心灵和生活的荒漠化,人就不能被称为一个‘整体的人’”。第二、三学段学习写作“记实作文”并扩大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并在“综合性学习”当中增加“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的内容。
从目前国内外生活作文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生活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写作的出发点,写作的实践活动还是写作的结果都强调自我,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强调写作的主体化。它是促进人格形成的主体活动间作文表达活动融为一体的完整的教学活动,是学科教育同生活结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综合化的学科教育。它与“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是一致的,也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反璞归真,对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生活作文”与“记实作文”的内涵是一致的,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反映周围的生活世界,比如家庭、学校、自然、社会、自己。当然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次,在小学五、六年级可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将思考所得写成生活
随笔,以利于形成个体对生命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形成独立思考的主体人格。教师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尊重的、给予每个学生平等机会的支持性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由《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的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等变化再一次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与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一致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让人的才华、灵气、创造力连同人性中的真善美都尽情释放出来。让小学生学会书面表达的目的是关照其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充分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才华,以提升生命的质量。
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课程.教材.教法》 3、《生命与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