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诗经》两首
基础导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
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
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好逑:__________________ ...(3)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 (4)寤寐求之:__________________ ...(5)寤寐思服:__________________ (6)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 ...(7)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 (8)钟鼓乐之: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推荐精品K12资料
推荐精品K12资料
能力提升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1)颔联写出了秋日夜晚桐庐江上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焉。”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注释】①晋宣王:就是司马懿。②万方:千方百计。③黄钺:一种兵器。 (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乃遣辛毗为军司马(派遣) B.诸葛亮之次渭滨(驻扎) .. C.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送) D.贼不复出焉(盗贼)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诸葛亮之次渭滨 时人莫之许也 .. B.将欲应之以重兵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推荐精品K12资料
③
②
①
推荐精品K12资料
C.以示武于其中耳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D.辛佐治仗节而到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②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4)请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司马懿对待诸葛亮挑战时的应对态度,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推荐精品K12资料
推荐精品K12资料 参考答案
1.(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C 3.B
4.(1)拟声词,鸟鸣声 (2)配偶 (3)捞取 (4)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5)思念 (6)亲近 (7)挑选 (8)使……快乐
5.(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3)诗人从一开始的渴望追求,到追求受挫,然后是产生了忧思与烦恼,最后产生了幻想,幻想有一天能与姑娘欢聚和成亲。
6.(1)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 (2)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
7.(1)D (2)B C (3)①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对着军营门口站立,军队没法出来。 ②(他)如果能战胜我,哪里还要不远千里去请求作战呢?
(4)相同点:司马懿都没有出战。 不同点:甲文中司马懿想应战但被辛毗制止而未出战,乙文中司马懿不想应战,但假借上表朝廷,以辛毗为幌子,既安抚了军队,又达到不出战的目的。
推荐精品K12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