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瓷铭文的再认识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厂,它厉经隋、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长达五百余年盛烧不衰,其悠久历史使它成为一代名瓷。跻身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厂,例如在一些定窑瓷器上常见刻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奉华”、“聚绣”、“德寿”、“慈福”等宫廷字样的名款,达15种之多,这在宋代瓷器上是极为罕见的。据考证,定窑瓷器上带名款中以刻“官”字居多,仅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17种,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也有数件带“官”字款的盘、碗、罐等器物,流散到国外“官”字款器物也有数件。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官”字款器物,出土及传世品大约有80件左右。关于这些带“官”字款器物的产地,一般认为是定窑的产品,也有人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但是自从1977年河北定县塔基出土了大批带“官”字款白定瓷后,学术界还是统一了观点,认为带“官”字款的白瓷是定窑产品。当年定窑中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所以刻“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器物相比较,这些带“官”字款的器物,其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范畴,已明显具备宫廷用瓷的标准。器型以碗为多,此外有洗、盘、瓶、罐等器;铭文都刻在器物的底部,全部是阴文,字体大体雷同,多数比较秀丽,少数显得草率。青瓷带“官”字者只出土过一件瓷瓶,铭文不刻在器底而刻在瓶的肩部,属五代越窑产品。
对于定窑瓷器上这些带宫廷名款的器物,过去一些学术文章常统称为宋代宫廷用瓷,但笔者认为由于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将黄袍披挂在身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建号为宋,结束了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北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却从来没有平静过,它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与北宋王朝相对峙,1125年辽政权又为黑龙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灭,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东京(开封),宋王室被迫南迁定都临安(杭州),历史上又有了南宋之称。所以定窑白瓷上这些带宫廷铭款的器物也应该有北宋宫廷与
南宋宫廷之区别。
定窑白瓷上与宫廷有关的铭文虽然种类繁多,但其铭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胎上的,如“官”、“新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等,另一种是在器物运到宫廷后,由宫廷玉工后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绣”、“禁苑”、“德寿”等。笔者认为烧窑前在坯胎上刻铭文的器物应为北宋宫廷所用,而由宫廷玉工后刻的器物则为南宋宫廷所用。例如北宋宣徽院下曾设六局,有“尚药”、“尚食”、“尚辇”、“尚醒”、“尚金”、“尚衣”。其中,“尚食局”专门掌管膳馐之事,“尚药局”专门掌管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北宋定窑白瓷上即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器物。刻“尚食局”的器物比刻“尚药局”的器物多,造型以大型盘类居多,如河北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一件刻“尚食局”铭文的云龙纹大盘,刀笔流畅龙纹清晰可见。刻“尚药局”铭文的器物目前仅见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根据文献推断,定窑白瓷上刻有“尚食局”铭文的器物,应是北宋宣徽院下“尚食局”专用器皿,而刻有“尚药局”铭文的器皿,则可能是“尚药局”专用器皿。它们都是北宋宫廷所用之物。此外,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窑白瓷碗上,还见刻有“食官局正七字”铭文,“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它的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早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嵇”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定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嵇郡,定烧瓷器底刻会嵇郡字样。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碗两件。碗型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早年出土于同一幕中,刻字也出于一人只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于五代后期。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件。“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
北宋定窑白瓷上由宫廷玉工重新刻、划的如“奉华”、“德寿”、“慈福”、“聚秀”、“禁苑”等铭文,据考证基本上都是南宋宫殿名称。如“德寿宫”在南宋大内北望仙桥东,绍
兴三十一年造,建成之后高宗赐以“德寿宫”名,并将其作为自己做太上皇的住所。《续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太子即位,太上皇即驾之德寿宫,帝服袍履,步出祥曦门,冒雨掖撵以行,顾群臣曰:`托付得人,吾无恨矣`”。北宋宫殿内则没有德寿宫宫名。此外“慈福宫”也是南宋宫殿名,是吴皇后的居处。《兰亭博议》中记:“吴皇后即慈福太后,亲翰墨,尤爱兰亭,作小楷一本流传海内外”。“德寿宫”、“慈福宫”这两处宫殿,在《舆服志》一书中也有记载,其曰;“奉上则有德寿宫,重华宫,寿康宫,奉圣母则有慈宁宫,慈福宫,寿慈宫。”“奉华”是指“奉华堂”而言,“奉华堂”是当时“德寿宫”的一座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婉容所居。刘贵妃喜爱书画并刻有“奉华堂”印一枚,她还曾在自己收藏的一幅名画上,钤盖“奉华”印一方。除定窑白瓷外,在汝窑、钧窑等器物上也有刻“奉华”字样的,字迹工整同出宫廷玉工之手。
北宋定窑白瓷上为什么会刻有南宋宫殿之名,这是南宋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据文献记载宋室南渡后,宋高宗于建炎三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定都,《宋史、地理志》记载:“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关于在临安定都一事,《挥麈余话》一书有如下记载;“车驾初至临安,霖雨不至。叶梦得言;‘州治屋宇不多,六宫居必隘窄。’上曰‘亦不觉窄,但卑湿耳。然自过江,百官大军皆失所,朕何敢求安。”它说明在当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临安条件虽然不如东京,但有处安身高宗已经十分满足了。或许在他心中只将临安当作暂居之处,并未想到会在此终老一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南宋宫殿建筑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建造,《行在所录》一书记:“建炎间,高宗至杭,命内臣扬公弼、徐康国创行宫,务使简约,去华饰,遵祖制也。”《舆服志》一书也云:“宫室汴京之制,侈而不可以训,中兴服御惟务简省,宫殿尤朴。”南宋宫城与北宋宫城在规模上虽大体相仿,但面积要小多了,许多宫殿合并为一。如北宋东京宫城内的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个大殿,在南宋临安宫城内合并为一处。《行在所录》中记:“凡上寿则曰紫宸殿,朝贺则曰大庆殿,宗祀则曰明堂殿,策士则曰集英殿,四殿皆即文德殿,随事揭名。”出于这种原因,将南带来的北宋定窑器物上刻写南宋宫殿名称,是为了不至于造
成混乱,做到随事而用。
瓷器上的铭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铭文的内容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它的发展由于与社会历史发展同步,所以瓷器上的铭文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定窑瓷器上的铭文对瓷器的使用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供奉宫廷的瓷器作了明确标明,为今日人们了解宋代宫廷生活以及宫廷建筑,提供了非常准确的文物资料,在中国陶瓷史上可称是开一代先河之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