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在与周边的畲语、客家话的接触过程中,因处于强势,在对方语言中留下很多借词。 先说畲语。
关于畲语源流和迁徙路线,目前史学界还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广东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历史悠久,也是潮汕地区的先民之一。唐宋时期,他们已在这里聚居,繁衍生息。据1985年调查,潮州畲族有372户,1829人,分散在5个乡镇7个自然村。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是一种具有一定的特点的语言,大体近似客家话。例如“牛”读(俄乌3),就是有别于其他语种的畲语标志,甚至可以借此判别你是否是畲族人。
因为畲语周围都讲潮汕话,受潮汕话的包围和影响,畲语中有不少潮语借词。据中山大学黄家教、李新魁教
授的调查(见《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1、2期《潮安畲话概述》),这些来自潮汕方言的借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畲话与潮汕话读音不同1、保存了潮语中的古汉语词语。例如:
糜(粥)、大官(家翁)、企(站)、肥(胖)、箸(筷子)、青盲(瞎子)、新妇(媳妇)等等。 2、与现在的潮汕话相同。例如:
耍(游玩)、口皮(谈话)、咸涩(吝啬)、野样(难看)、白仁(傻瓜)、小理(害臊)、地豆(花生)、红毛灰(水泥)、讹相(照相)、火炭(木炭)等等。 (二)畲话与潮汕话读音相同:
据陈焕钧、雷楠同志的调查,畲语有不少词汇与潮汕话读音相同。例如: 灶间(厨房)、天光(天亮)孬(不好)呵恼(称赞)等等。 再说客家话。
客家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长期与潮人混居,语言互相影响,尤其是潮汕方言对于客家话的影响。据日本木通口靖先生的调查,台湾的闽南话和客家话就有很多共同的词语。很多客家方言保留了潮汕方言的词语。如参详(商量)、生理(生意)、过身(死去)、乌(黑)、衫(衣服)、阿公(爷爷)、阿妈(祖母)、眠床(床)、无影(假)、出破(被发觉)、月尾(月底)、鱼脯(鱼干)、番仔(外国人)、过番(移往国外)、弓蕉(香蕉)、记数(记账)、鸡卵(鸡蛋)、旧年(去年)、滚水(开水)、人客(客人)、日头(太阳)、拢总(总共)、衰(倒霉)、
冬节(冬至)、茶米(茶叶)、头家(老板)。
其中有的音同音近,有的同词异音。有的共同继承了中原古代汉语,有的则是客家话的潮语借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