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第1 1卷第4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The Joum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jul,2010 Vo1.11 NO.4 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转方式调结构 杨 杰 (保山学院党委,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云南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经济 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总结分析云南产业发展的规律,集中 力量、形成特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使云南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0)04—0112—04 一、转方式、调结构是云南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下降到2.67吨,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左右,而 且降速偏缓。(2)资源制约形成的倒逼机制。随着经济 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人发展,世界经济一直保持较高 增长,相应地,对能源、水、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需 求量也急剧增长,世界范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与 日俱增,经济增长的成本持续上升。近年来爆发的地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 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 兴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省传统产业调 整升级步伐较慢、整体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 巨、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影响和制约了全省经济的持 续较快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必须把转方式、调结 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1、转方式、调结构是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 势的客观要求。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 化前景更加明朗,美国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其实力优 势及对世界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中国在大国中的实力 排名前移。总体来看,国际复杂形势对我们转方式、调 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1)气候变暖形成的倒逼机 制。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 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一45%,作为约束性指标 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 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完成上述目标存在巨大的 困难和压力。云南的形势同样严峻,2005年至2008 年,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从1.19亿吨上升到1.52亿 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从2.63吨上升到3.34吨。 经过努力,全省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14吨 区冲突,无不与资源的争夺有关,石油、天然气等战略 资源日益政治化。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禀赋并不 多,人均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拥有量仅分别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和1/5,45种矿产资源人均 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的制约将影响未 来的发展。(3)贸易保护形成的倒逼机制。在世界经济 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 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 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世界银 行统计,自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华盛 顿金融峰会以来,20国中有17国实施了47项新的贸 易限制措施,据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的报告,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 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 受害者。仅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 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反倾销、反补 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等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 涉及金额超过82亿美元。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 主义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数 、收稿日期:2010.06—12 作者简介:杨 杰(1962- ),男,重庆人,保山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区 域经济。 ・112・ 杨 杰: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转方式调结构 量可能进一步增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 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中国已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 “世界工厂”。我国出口产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 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贸易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 1%,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 国50个,欧洲38个,日本8个,韩国3个。(4)环境问 题形成的倒逼机制。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 竭、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日渐严重,世界各国比 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 促轻工、依靠轻工搞积累、集中财力保重点”的思路, 轻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88年,全省轻重工业比调 整为49.6:50.4。这段时间,我省烟、糖、茶的优势得到 有效发挥。同时,加大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的力度,建设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电子计算机、电子 电器设备、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新产业,云南电子设 备厂、云南电视机厂、云南汽车厂等企业在全国市场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成为世界的共识。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人口 超亿的1O个国家中,我国的生态安全系数仅高于日 本,是次低安全度国家。 2、转方式、调结构是解决云南省经济发展结构性 问题的内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 度重视和推动下,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168.23亿元,比“十五”末 增长56.6%,年均增长11.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9.28:41.26:39.45调整 为2009年的17.24.41.83:40.91。但从总体看,全省的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产业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较慢。与全国相比,2009年我省一 产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二产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 三产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 产不快的问题突出。(2)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工业为 例,过去我省工业增长主要依靠以烟草产业为主的轻 工业,近年来重化工业比重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年前的1/3上升到了 54%。产业结构单一已严重地影响云南经济发展的稳 定性,2008年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产品及钢铁等冶金 产品价格大幅下挫,工业发展受影响最大,增速下滑。 (3)产业的区域布局很不平衡。如工业基地主要集中 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省内依托城市发展的各 类开发区中,只有少数具备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孵化 基地的功能,过度依赖自身资源且资源利用不经济, 有可能陷入“资源优势陷阱”,而一旦资源不足,就会 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省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进行重 大调整、重新布局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 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云南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1、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 时,云南工业十分脆弱,经过近30年的曲折发展, 云南重工业化特征明显,197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 42.9:57.1。为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短缺、社会供给 严重不足的状况,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消费品工业的 都具有影响力。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低、产品成本高、管 理方式僵化等先天缺点,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渐渐 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享誉市场的山茶牌电视机、春花 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白玫牌洗衣机和茶花牌汽 车等昙花一现,“五朵金花”最终凋谢。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 主要是集中全省财力,建基地、促发展,大力发展烟、 糖、茶、胶等产业,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烟草铸就辉煌, 云南初步形成了以“烟、茶、胶、药”为主的轻工业及生 物产业体系,有色金属、电力、化工、机械等产业的发 展也有所加快。由于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生产能力的 提高,促进了全省卷烟工业的高速发展。1980年到 1989年,卷烟产量平均增长18.2%,卷烟在全国的比 重由5.86%提升到13.16%。1991年到1995年,全省 “两烟”实现税利累计1120亿元,出口创汇9.44亿美 元,上缴税费占全省财政收入的80%,创造了烟草生 产6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全国第一。但1998受国家的 两烟“双控”政策以及各地加强市场封锁等因素的影 响,我省烟草生产出现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受到较 大影响。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这段时间, 主要是集中力量推进国企改革,强化优势产业。1998 年后,现代企业制度在全省逐步推开,到2000年底, 全省23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145户完成了股份 制改造,16户企业成功上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巩固和发展烟草产业的 同时,着力培植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 以磷化工、有色金属加工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产 业和旅游业。到2000年,全省轻重工业比调整为 5O.5:49.5,轻工业的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烟草、食品、 造纸、医药、印刷等五个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省 规模以上轻工业的91.1%。总体看来,这段时间全省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特别是一些传统轻工 产业逐步萎缩,新兴产业增长乏力。 4、2002年至今。以省第七次党代会为标志,全省 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时间.电力、矿产 业等的发展加快,对全省经济止跌回升、加快发展起 ・113・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 到2057亿元,有10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我省重点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矿业和 生物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59亿元、203亿元、700亿 元和1080亿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段时间, 我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重工业加速发展,而轻工业 因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而逐步萎缩,轻重工业比重出 现了逆向变化,目前已经调整为45.4:54.6。这种变化, 致使我省经济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更加容易 受到冲击。 从30年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 的结论,主要是:第一、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 扶持。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技术改造,云南不可能创 造烟草产业的辉煌,其他产业也是如此。第二、产业发 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看得 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科学合理地搭配使用,不 可或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 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如:我省的矿 产、旅游产业的发展。第四、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大企 业、大集团,实行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利用 资源,扩大企业规模。第五、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创新 的基础上,特别要重视机制、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创 新。我省电力产业的发展比较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六、产业培育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必 须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力争把这个过程尽量缩 短一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 1、走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发展路径。重化工 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工业(煤炭工业、石 油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硫酸工业、制碱工业、化肥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冶 金工业(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建筑材料工业 (以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为主)等。云南自然资源富 集,具有发展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我省可开发水能 约957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1/4左右。目前 已发现的142种矿产中,有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 位、25种居前3位,尤其是有色金属和磷矿储量丰富, 铅、锌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2003年以来,云南重 化工业快速发展,全省重化工业比例已经高达55%。 全省上市公司和省重点支持的大企业集团多数是重 化工业企业,如云铜股份、云锡股份、云铝股份、驰宏 锌锗、贵研铂业、云天化股份、云维股份、罗平锌电、云 南盐化等。铜、锌、铅、锡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装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化工业的大发展不仅是1-..业化进 ・1 14・ 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且对于云南省这样一个资源 型省份,发展重化工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云南工业大多属于资源型、粗加工型、原料型,高 耗能、高排放产业较多,一些矿产企业和化工企业,浪 费资源,破坏环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坚 决取缔和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发展矿 产业和重化工业。从省外看:发达省份不但没有放弃 重化工业,反而在加快发展重化工业,比如广东省,国 际金融危机使广东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面临 严峻挑战,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的要求,目前广东正加快发展石化、 造船、钢铁等重化工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在 广东强力打造现代重化工产业带的战略性布局下,目 前大亚湾已有来自荷兰、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46个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近900亿元。去年下半年 启动的广东省新十项重大建设工程中,22700多亿的 投资额度有80%投向石化、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建 设。从云南省看:玉溪的大红山铁矿、曲靖驰宏锌锗公 司和保山永昌铅锌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引进世界 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 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实 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大项目的带 动效益十分显著。因此,云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 不能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如何发展重化工业,在新的 形势下,应当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 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 创新,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 的矛盾,使重化工业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2、能源产业要以优化能源工业结构,增强能源的 保障能力为重点,为云南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构建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等多元化的电力工业。 做好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及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项目 的前期工作。利用电力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 业的发展,加快矿电结合步伐。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 矿产业和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是云南省的两大优 势产业。要发挥我省的能源优势,特别是清洁、可再生 的水电能源优势,以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化优 势为强势,推进有色和电力两个优势产业的强强结 合,形成具有我省独特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 式。推进云铝直购电试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 他重点高载能企业实行大用户直购电,鼓励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重点高载能企业和水电 企业之问开展投资合作。在“水电铝”发展模式的基础 上,进一步推进“磷电”、“硅电”等矿电结合发展模式, 提升矿电结合发展模式到更高层次,把我省的资源优 杨 杰:云南发展的战略选择:转方式调结构 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3、轻工业的发展要重点解决总量不足、产品不 行业,尤其是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野生食用菌的 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兴起了一批规模以上生物产品加 工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223户增加到2008年的 1100多户,产品加工率由45%提高到48%;建设了一 批生物原料种植基地,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800万亩, 多、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从云南工业结构 的现状看,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偏轻。产业结构单一, 特别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作用发挥不足。为此,要 着力解决轻纺工业总量不足、产品不多、质量不高、市 场占有率低的问题。一是要重点发展卷烟和配套工 业、食品(制糖、乳制品、粮油和肉类加工、果蔬加工)、 饮料(茶、咖啡、酒类)、林产(橡胶、家具制造)、造纸和 蔬菜、马铃薯、烟叶、橡胶等10多个作物种植面积已 分别超过百万亩;打造了一批名牌产品,目前全省9 件“中国驰名商标”全部出自生物产业领域,50%的 “云南著名商标”来自生物产业领域;培育了数个直接 纺织(服装、麻纺织和茧丝绸)轻工产业。二是积极发 展各类日用品和电子与家电类产品,发展珠宝玉石加 工,建设腾冲、瑞丽、昆明珠宝加工贸易中心。三是加 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东蚕西移”等产业转 移。四是积极扩大轻纺产品的出口,打造面向东南亚、 南亚的轻纺产品加工基地。 4、着力解决重化工、有色等领域存在的低水平重 复建设问题。当前,重化工、有色领域低水平不合理重 复建设的问题,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资源的浪费和 环境的污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加以避免和遏 制。为此,一是要编制产业规划,强化行政指导,制定 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二是支持企 业通过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后产能、开展综 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鼓励大 企业并购重组落后企业,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 中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国有企业改 革,提高企业民主、科学决策的能力。四是深化金融体 制改革,严格货款市场风险评估。五是实施差别电价, 促进企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自动退出。六是发展中介评 估机构,强化对企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分析 等。特别是要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暂停审 批单纯扩大产能的水泥、电石、焦炭及钢铁等项目;加 大钢铁、水泥、焦炭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5、重点发展以生物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据联合 国统计,新兴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 10%的速度在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 阶段,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创新 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结合云南的实际,我们认为 未来云南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有可能在生物良种、新 医药、新材料、光电子和现代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突 破。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群,新兴产业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到10%。如生物资源产业。云南生物资 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省一个突出的比较优势。一是 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经过多年的精 心培育,我省的生物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 在这样几个方面:发展了多个在全国占据领先优势的 融资的生物企业,云南白药、景谷林业、绿大地先后在 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二是生物产业为我省轻工业的 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成为支撑轻工业发展的主力 军。目前,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企业总数的80%是生物 产品加工企业。在全省全部38个工业行业中,生物产 业涉及12个行业、约占1/3。三是生物产业极大地丰 富了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花卉、茶叶和香烟 成为到我省旅游的客人返回必带的首选产品,无公 害、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对游客走遍云南、吃遍云南具 有极大的吸引力。四是生物产业促进了我省对外贸易 的快速发展。多年来,生物产品是我省的大宗出口商 品之一,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到我 省出口商品总额的10%左右。此外,生物产业对现代 物流业、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等产业,也都具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 6、综合运用行政、政策、价格和市场等手段,加速 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结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 靠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来调结构,二是政府用政策引 导、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通过对企业的优胜劣汰来 实现结构调整。在税制方面,要达到淘汰落后产能,优 化结构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税、环境税,还有已 经推出的消费税等区别对待的措施。可以鼓励企业以 资产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的 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提高 产业的集中度。实践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 结构调整是完全脱离政府而进行的。与发达国家相 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竞争 效率相对较差,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比发达国家政府 更强的作用,纠正市场扭曲,解决市场失效,才能加速 经济发展。从云南的发展看,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产业 集聚发展是近年来我们的一条成功经验。吸收、整合、 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相互 配套。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各产业资 源的优化整合步伐,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和优质资产向 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