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中学高级)
杜娟(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李怀源: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检验,即应该从哪些角度检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从时段上、学生能力上,或者说一堂课、一个学科,我们应该大概把握哪些角度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请两位老师也谈一谈。
汪锋:
我觉得效果是可以分两个方面来检测的。客观上我觉得这是量化,同时把他对语文这个学科的热爱程度加上去。
另外一方面,就是综合起来看他学习的主动性,从积极性这一方面来评价,我觉得应该有一些参数去评估,就是说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个事情。我们评价学习语文的效果,不是说纯粹的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且还有对它的情感、态度的问题。
李怀源:
汪老师提到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定量的部分,这是一个智力因素,就是你语文的直接效果。还有一个就是定性的,就是非智力因素,语文的热爱程度等等,在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相结合的这个过程当中去评价学生,我觉得这首先是给我们一个方向性的东西。
杜娟:
我觉得一说到这个评价,可能作为老师们来说首先跃入到头脑里面第一词肯定是考试,这是毋庸置疑的。咱们现阶段从哪些角度来评价语文,我觉得应该是从长远地看一个孩子对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
可能对于小学来说,有很多的老师他们愿意调动这种小心思,为了跟孩子之间拉拢距离,我觉得这个是挺好的做法,然后就是说到这个评价标准上,孩子已经对这个老师产生了这种热爱,那么他就会对这个学科产生热爱,所以说学习的效果就会比较好一些。我觉得说到评价语文课的一个学习效果,首先应该是让孩子爱上这个老师,让孩子爱上这么一门课,这应该是一个根本。
汪锋:
刚才杜老师谈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考试的问题,再一个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其实这个是没法回避的。
我们的考试进行了一些改变或者一些改革,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级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现在是比较强调的,出发点在学生个人上面,就是说以每个学生自己的过去和现代来做评
价,比如说他阅读能力方面,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三年级,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说他一直是发展的,我觉得这个效果是好的。
李怀源:
刚才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想到,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基本的标准去评价。
我想这个标准大概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比较容易检测,一是数量标准; 第二个是习惯标准;再就是读书的姿势。
另外要有一个能力标准,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比如说这12学期我们可以给它分化一下,每学期都划定一个能力的标准,这个能力指标是可以检测的,可以一级一级上去的。
如果从时段上来说,一堂课和一个单元的学习效果要看老师设定的目标,你的目标达成了,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他身上体现了,我觉得这就是可以的。那么具体到一个学期、一个阶段,就是我们的考试命题,要贴近我们的标准去检验学生。
那么具体到一门学科,我觉得还是汪老师和杜老师刚才都说到了,就是他的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的标准。
今天我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说了对学习效果检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究竟老师们在实践领域怎么做,在你的课堂上怎么去兑现?要隶属于你自己的课堂和你现在自己的认识、观念,然后逐渐地去改变,任何事情它的改变都不是一下子进行的,所以我觉得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首先要有这种观念,你要去检验,然后才能促进它不断地向前发展。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三位谈论的都是基于个人的认识和现阶段我们对于语文学习效果
的这样一种角度来谈,并非想给老师们一个具体的标准。那么每一位老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课堂,为自己建立一个标准,千万不要把很多的任务集中在一堂课里边、一个单元里边,这样的话,学生会苦不堪言,我们老师自己的压力也会很大。
我相信每一位今天都能受到一些启发,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获得小学语文识写分开的问题
汪 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中学高级)
杜娟(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汪锋::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汪峰,今天很高兴到这里跟大家一起谈一谈一些小学语文的问题,旁边是我的两位朋友,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现在先请杜娟老师自我介绍一下。
杜娟: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杜娟老师,非常高兴在这里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与交流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一些常见的问题。
李怀源: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的李怀源,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探讨和互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
汪锋::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小学语文识写分开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写的总目标,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第一是要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关于具体的汉字认知的要求是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的汉字,实际上也分为高中部分、初中部分、小学部分;还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能够正确、工整书写汉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以前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经常说的一个要求就是听、说、读、写都要会,但是现在发现这四个方面要求的不同,依靠的大脑机制也是不同的,所以最好是把它分开、分步来考虑,具体操作的时候,各位一线的老师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请两位老师来谈一下。
杜娟:
作为一线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当中这个问题非常显著,在入学的一个半月到两个半月之间是进行拼音教学,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对小学阶段生活的一种适应,也是对小学语文学习的一种适应。当学会了拼音教学以后,下一步就进入到汉字的学习,我们的现行教材对汉字的编排上也有很多步骤,比如分类认识汉字。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产生这种疑惑,究竟我们在认识如此大量汉字的情况下有哪些好的方法?
汪锋:
杜老师谈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认知的一些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应该
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其实我在和一线老师讨论的时候,他们也会说知道一些这样的原则,但问题是他们更需要一个具体的词表,具体到第一学期第一个月应该认哪些字?应该写哪些字?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课标里面提出的一个原则就是识写要分开,有一些研究比如说北师大的一些教授有所研究,会说我们先根据字形的结构有一些初期积累的基础字,它跟认知规律相关,和孩童认识的规律相关,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阶段性的设定一个词表,但是前一段时间我们采访王明教授的时候也说到,目前也只是一个大致的研究,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原则是提出来,具体实施的时候好像没有细致化的步骤。
李怀源:
其实我觉得识写分开的观念是非常好的,但是一线教师为什么做不到?第一点是对基础理论本身没有。第二点我觉得它的观念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字要会写了,然后才能认识,对于识字,他认为写字是必经的阶段,而非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汪锋:
刚才李老师很好地总结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哪些是根本性的问题?哪些是实用性的问题?这些理念应该在我们教学背后具有的,我们刚才说的识、写分开,它不是简单的识字表和写字表分开,“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写作。
杜娟:
对于教师们来说,写可以通过听写,通过你的写作反馈出来,但是识的过程教师是没有办法量化的,没有量化的东西是最难把握的。
汪锋:
上面提到的一些事情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好的导向,汉字听写的要求就是你会写就已经很牛了,实际上我们扪心自问, 3500个传统汉字以外,其实会写的字没有那么多。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能还会有简化的想法,我只要会写一定就会认,这个时候反而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把识、写的规律压到一定的程度上了。
所以我同意刚才怀源说的那些办法,我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目标,3500个汉字我们知道理据在这里,至于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识”“写”作自己相应的教材。
李怀源:
测试也可以借鉴雅思测试,一个语调有多少词?然后有多少生词?有多少熟词?为什么要做这种研究?识字也可以测试的,刚才你提到的“四会”是深层次的,他应该理解意义。
杜娟:
一线老师还是迫切地希望,我们中文的关于识字、写字方面专门的研究它,把它作为一个导向,出来的结果可以让一线教师去实践。
汪锋:
每一个一线教师自身应该也是研究者,有很多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其实就是最好的研究资料。
可能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不能够解决全部的问题,大家都加入到新的电脑时代来,把汉字的认识和书写做一个很好的分析、研究,最后用非常丰富多彩的方案帮助汉字经过电脑时代在识字和写字方面都达到一个科学的、理想的境地,这个问题我们就谈到这里。
发展,也小学语文书写速度问题
汪 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中学高级)
杜娟(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汪锋:
我们这个主题是谈小学语文当中书学速度的问题,请两位老师一起谈谈,在写字速度的问题上,大家比较焦虑的是什么?
杜娟:
写得慢。
李怀源:
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最正常的写字速度?
汪锋:
流畅一些,写的时候就不用那么一笔一划,行书比楷书的速度要快。另一方面我也观察到了,就是这个握笔的方式跟速度也是有关系的。如果学生能够刚开始写字的时候慢慢养成一个良好规律,我觉得又能提高一些。
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说做一些专项练习。建议练字的时候,就是练2500个常用字,不光练习它的正楷字,也可以练习它的行书,然后再练习他握笔的方式和运笔的方式,这样的话,他的速度在写字的时候自然地就上去了。
杜娟:
我觉得今天我们听了汪老师这个阐述,可能我们和广大教师有相同的感觉,就是汪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量,这样老师们比较明晰行书和正楷每分钟大概有多少字,作为一线教师来说知道这个量以后,他就有了一个教学的目的性。
这样的话就是说孩子有一个思考和撰写的过程,老师们定位会比较准。当然还有说到另外一点我觉得一线教师要注意的,就是汪老师刚才提到的这个又快又好。
汪锋:
对。我们说又快又好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那么最重要的是说,我们要强调这个可操作性。我去怀源学校参观过,他们学校在这个书写方面,就是从小学开始有各种方法来达到书写的一个效果,今天听听他这方面的经验。
李怀源:
我想还是要把书写稍微分一下,一是书写的习惯,再一个是书写的能力,我们谈到的
速度好像是倾向于书写的能力。我们学校做法是这样的,一是作业尽量地要精,就是要精致,让学生做一定量就可以了,它有一个阶段的划分。
汪锋:
当然刚才怀源的这个做法,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比如说不准用橡皮,如果错两次就重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可能会适当放松一点。
杜娟:
我觉得学校重在从开端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目标,然后就是一个习惯的养成。
汪锋:
对,他知道写字是干什么,如果你跟他讲清楚这个道理,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
杜娟:
其实重在态度决定一切,这个就是要把孩子态度调整好。
李怀源:
其实我这几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杜老师说的小学和初中书写衔接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现实的书写应该掌握整篇书写的节奏和停顿。
杜娟:
我们可以借鉴英文字母达到连笔的结果,汉字也应该是有这样一个走势。
汪锋:
对,当然英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点,它构件只有26个字母,相对来说我们汉字这个任务就会更重一些。我们回到刚才怀源提到的笔顺问题,我想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教学的时候其实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误区。
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同样一个字,不同字体的时候它的笔顺有可能不同,然后不同书写方式的时候达到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刚才怀源说你看我整篇干净、整齐就可以了,书写目标、书写速度是我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刚才两位老师和我们一起都谈到了,比如说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字体的问题、速度的问题跟这个握笔方式的问题以及这个连笔字的问题,还有这个我们说到的笔顺的问题,甚至谈到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就是关于书写态度的问题,希望对我们一线老师都有所帮助,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
促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读写结合
汪 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中学高级)
杜娟(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汪锋:
现在我们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里面读写结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些提法,就是说以读促写,也就是说以阅读来促进写作。这个是综合性学习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综合性学习说的就是语文要综合起来看,而不要把各个部分分裂开来,所以它就要找语文学习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李怀源:
我觉得读写结合它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很多人在做研究,我觉得这是第一点,大家要立足在前人的肩膀上看这样一件事。第二,我认为读写结合也是有一个阶段性,不要一概而论。
汪锋:
其实说读写结合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大的观念,在语文学习中要有整体意识。
杜娟:
我觉得刚才两位老师谈到一点,就是说老师们要在心里面对读写结合有这个整体意识。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老师一定要有这样一种理念,就是说我大量地读是为学生的写来做好铺垫,它对我们语文的学习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汪锋:
就是阅读主要解决的是一个眼界的问题,读写结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把这两
者的互动关系搞好。
李怀源:
对,我觉得汪老师给我一个提示,就是读和写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
汪锋:
读写结合的时候提到的那些东西,就是说要从结构、素材上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更多地、更具体地说我们要怎么样把它落实下来,比如说从语言点上、从能力点上、从选材这些方面,当然我觉得这是已经把读写结合引到一个更丰富的、更系统的领域里面去。
杜娟:
我想一个读写结合点,其实刚刚李老师说得非常全面,就是说无论是按一个单元整合,还是按一个技能点的整合,或者说细化到一个篇章上,教师们也要选取这么一个具体的指导。
所以我想这个读写结合点上,教师们可以抓住我们现行教材当中的内容、形式作为结合点,然后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标。
汪锋:
是,刚才两位老师都谈了很多,我们现在就是总结一下关于读写结合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读写结合就是综合性学习里面的一个综合性的一个事例,就是说阅读跟写作
不是完全分开的,我们除了要看到他们各自独立的一面要更多地看到他们相互促成的一面,实际上就是有两个侧面的问题。一个就是说阅读和写作之间有桥梁,桥梁是双向的,从写作可以到阅读,从阅读可以到写作。到你写作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去找阅读方面的东西来帮助你,在阅读的时候你也会想到写作的一些东西,所以它是这个双向的桥梁,这是第一步,这是我们的观念要意识到的。语文学习是两方面都要兼顾的,这样才是综合完整的。
今天我们谈的这些就是希望对一线老师有所启发,因为我们举到一些实际的例子,所以你看在我们读写结合方面其实是有很多结合点的。一旦你有这样的观念之后,然后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你会发现很多的教学点,然后你会发现这个领域其实是大有可为。
怎样进行探究学习
汪 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怀源(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中学高级)
杜娟(河南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李怀源:
各位老师好!这次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在语文的课堂上怎样进行探究学习?
语文学科里面,一是大家认为探究的意义不是很大,就是语文要去探究什么搞的不太清楚;第二就是说探究大概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最后怎么样去衡量学生的探究结果。我们
今天就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一下讨论,下面先由两位老师来谈谈对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
汪锋:
教育本身其实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当中学生要得到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来实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探究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的任务,我更愿意说老师是引导性的作用,你引导他去探究。
李怀源:
也就是说语文课完全可以探究,这是汪老师的主要观点,杜老师?
杜娟:
我觉得说到探究学习,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就是最初我们的课堂很多的时候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很多的学校在尝试一种主体性的教学研究。其实这种主体性研究就是把课堂,教师这种主导变为一个引领者,然后学生他是一种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李怀源:
在语文学科里面可以进行探究,杜老师也提到了探究可以有多种层面,老师可以起到多样的帮助。
刚才汪老师说的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就是在语文学科里面,应该探究什么?其实是探究语文的规律,然后获得的是个人化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的经验,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经历过以后的体验,你有这种体验,留存下来了,那么就是经验。那么经历了这个探究的过程以后,孩子会有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而有方法,进而再发展成能力。
汪锋:
对,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就是说在这个语文的学习当中,你可以运用探索研究这种态度去对待你面临的这个语文材料。
但探究不是一个形式就像刚才杜娟老师说了,应该像刚才怀源提到,就是说探究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精神,它可以没有答案。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说,我们探究语文的东西,要贴合语言文字应用来做。
李怀源:
其实从汪老师这个话语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也就是说语文的这个探究可以放在课堂上,也可以放在课堂以外,或者说更大一部分会把学生探究的兴趣、愿望,或者探究实际的过程延伸到课堂以外去。
再一个我觉得,探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从课改之初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先学生自读在里面,然后合作交流讨论,然后再到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过去那个时代大家会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而我们每天布置的作业就没有探究性,是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所以说从作业的这个
角度而言,我们也要改变。限制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怎么认识探究?再一个就是,只限制在课堂上也不好,只限制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也不好。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是一个综合的,它是以教育为背景的,以语文学科作为一个依托,或者一个目标的这样一种学习的方式,语文是综合的,那么探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我觉得经过今天的讨论,我个人是对它会更清晰,我相信老师们也会受到一点启发,我们是有一个方向,大家向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我相信所有有创造力的老师都会拿出非常精彩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案例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