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乐不思蜀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人物风流:亡国之君刘禅受辱敌国却乐不思蜀

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他的母亲甘夫人原来本是刘备的小妾,后来扶为正妻,掌管内室。他随刘备在荆州住了数年,生下了儿子刘禅。当年在长坂坡的战争中,刘备被曹操打败,丢下甘夫人和刘禅只顾自己逃命去了,幸亏大将赵子龙七出七入,在百万军中,杀入重围,寻找到甘夫人母子,甘夫人将阿斗交给了赵云,就跳进了旁边的一个枯井里。赵云将阿斗揣进铠甲里绑好,又将一堵土墙推倒掩埋了枯井,重新上马,只杀得血染铠甲,才杀出重围,救出了阿斗。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刘禅被立为太子。蜀汉章武元年,刘备正式称帝,刘禅被立为皇太子。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于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嘱托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此时刘禅才十七岁,朝政大事全由诸葛亮主持。诸葛亮殚精竭虑,努力整顿内政,奖励生产,使蜀中经济发展起来;又和孙权建立攻守同盟;并且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收降了苗人部族的酋长孟获;后来,诸葛亮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不料,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刘禅失去了主心骨,镇不住局势,于是朝中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刘禅则逐渐贪图享乐起来,经常带领宫人宦官外出游玩,内政越来越腐败。

蜀汉景耀五年,魏国大军准备伐蜀,蜀国的大将军姜维是诸葛亮的亲授弟子,秉承诸葛亮的遗训北拒曹兵,刘禅对姜维的策略置之不理,而且相信宦官黄皓的胡说八道,对魏军毫不防备。结果,魏国大将邓艾突出奇兵,长驱直入,直取成都。这时刘禅才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虽然有几个出路,但刘禅贪生怕死,决定投降。其子北地王刘湛义正辞严地说:“如果真的没有办法,应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社稷国家一起灭亡,我们一同去见先帝。为什么要投降?”然而,刘禅不听劝谏,亲率太子刘璇及文武百官,自缚双手,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中投降,把蜀国的数十万人民和大量财物双手送给敌人。刘湛宁死不屈,先杀了自己的妻儿,然后自杀明志。当时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为了实现统一的大局。以魏帝名义,封刘禅为安乐乡公,食邑万户,又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和许多财物。

1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受辱敌国,却怡然自得,没有一点羞耻和难过的样子。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意为他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羞辱他。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不禁生出亡国之恨,有的甚至掩面而泣。只有刘禅坐在椅子上,看得津津有味,谈笑风生,没有一点亡国伤感之意。司马昭见他如此,对一位大臣说:“有这样的人作国君,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保不住他的江山!”歌舞完毕,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蜀汉旧臣郗正实在看不下去,就在刘禅上厕所时悄悄对他说:“如果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就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还有希望回到蜀地。”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这个话题,刘禅假装悲伤的样子,按郗正教他的话一字不差地说了。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同郗正说的一样?”刘禅以为司马昭听见了他和郗正的对话,惊慌地回答:“确实如您所说。”左右的人听了,都为刘禅的愚昧感到好笑。郗正得知此事,只是摇头叹息,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呀!”

西晋泰始七年,刘禅在魏国过了将近十年的寄人篱下、形同囚徒的屈辱生活,终于死于洛阳。从此,他的“乐不思蜀”成了“忘本”的代名词,“阿斗”也成了人们对不可救药昏庸无能之辈的称呼了。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东征孙吴,大败而归,于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嘱托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

刘备身心疲惫,在白帝城一病不起,急招诸葛亮来嘱托后事。一席肺腑之言,使诸葛亮感激涕零,表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嘱咐身边的儿子,希望刘禅兄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嘱托完毕,刘备于223年死于白帝城,同年5月,皇太子刘禅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史称蜀后主,小名阿斗,此时年方17岁,也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小皇帝。

2

刘阿斗最大的悲哀,不在于蜀国灭亡,自己的快活皇帝当不成,而在于后人对他的不理解。

史书基本上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人。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往洛阳,还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的子孙和随行官员也都封侯加爵。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故意演蜀地的歌舞助兴,旁边的人都有些感慨,而他则喜笑自若。司马昭看见这样的情景,对属下感慨道:“人的无情,怎能到这样的程度!就算诸葛亮在,也不能保他久全,更何况是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很想蜀国吧?”刘禅竟然回答:“这里很好呀,我才不想蜀国呢!”有一个随行的大臣叫却正的听说这事儿,对他说:“下一次问你的话,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远在巴蜀,我不无思念啊!”但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照样说了,却欲哭无泪。司马昭说:“你说的怎么象却正的话啊。”刘禅竟说:“正是他叫我说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个典故造就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其原文是: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3

这说了一件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

有人认为,三国末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昏庸无能的刘禅根本就不会治理国家,在诸葛亮等大臣去世后,蜀国很快就被魏国所灭亡。刘禅投降当了魏国的俘虏,被迫从成都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去居住。在司马文王的热情款待下,刘禅变得乐不思蜀起来。

可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人静时,他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刘禅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了极至并最终使他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己的生命,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

4

41年,并且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而抛弃了面子,减少了生命和财产无谓的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自保措施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在历史上,刘禅并不算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时也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教师点评: 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刘禅,颠覆了传统的历史逻辑,乐不思蜀不是刘禅昏庸的表现,而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智慧。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不是陈旧的观点,认识了历史,分析了故事,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理由充分的历史结论。

从历史看成语,由成语学历史,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