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东亚奇迹”的再思考——主导产业演进视角的历史剖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对“东亚奇迹"的再思考 主导产业演进视角的历史剖析 I邹晓涓,汪睿 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东亚国家或地区战后先后进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由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转变 从经济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 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政府在造就奇迹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东亚奇迹;主导产业演进;政府主导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l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2506(2007)01—0013—04 一、引言 所谓“东亚奇迹”,一般来说。是指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成就与 独特的发展道路。由于考察范围和依据的差别,对“东亚奇迹”的解释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 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所创造的工业化成就;另一种是指2O世纪6o年代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 相继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如世界银行1993年发表的调研报告,将考察范围定义为 以日本为首的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简称HPAEs),所包容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之外。还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1】。而近年来的一些正式文献 又将中国列入创造东亚奇迹的国家之中。 综观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东亚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发现,这些国家或 地区的地理面积并不大,通常不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是较易于与 外界(国际市场)发生联系和交流的沿海地带,或本身就是岛国,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与 国际市场建立贸易往来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虽然这些国家或地区在战争期间或是沦为 殖民地,或是沦为战败国,经济都遭受过严重创伤,但它们在战后先后进入了持续时间较长 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打破了传统理念中的西方国家需要经历数百年的经济缓慢增长、最 终实现工业化的常规,不到半个世纪就完成了由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转变。这 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东亚国家缺乏西方工业化国家经过漫长发展形成 的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就不得不依靠外在的非市 场力量的作用;二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在饱经战火的摧残后迫切需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尽 快投入到战后的重建工作去,而国际形势依然存在诸多动荡和不安的因素,新建的政权还 需要面对各种各样潜在的威胁。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强化政府权力、扩大政府职 责范围,成为东亚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就表现为政府通过战 略调整和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干预。回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振兴历程可 知,那些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是在政府干预的发展战 略(或发展计划)的引导下,从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步转向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模 ●收稿日期:2008—09—12 ●作者筒介:邹晓I ̄(1979一),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专业博士生;汪睿(1981一),女,江西婺源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l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式,通过选择培育合适的主导产业群,带动整个产业 结构发生阶段性的升级,即跨越式的产业结构转换。 在此,本文选取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作为探究 “东亚奇迹”成因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五个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最具有后发工业国家和地区实现 快速起飞的代表性特征。本文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 度,厘清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演进历程. 并对“东亚奇迹”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一梳理.希 客观因素: 自然豪赋 国际环境 既有产业结 构状况等 主观因素: 结构优化 主导产 业部门 的兴起、 发展与 工业部 资本积累 关联产业的 发展 工 门的结 构变化 制度环境 经济发展战略 更替 先进技术的 应用和创新 规模经济效 应等 业 化 望能够对中国的主导产业演进问题研究有一定的借 鉴和启示作用。 二、主导产业演进视角下的 “东韭奇迹"解析 众所周知。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起飞基本上 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伴随着数百年的经济缓 慢增长,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 制,并且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最终走上国家 工业化的道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 择和更替作为产业结构升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 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起到了带动相关产 业更新换代的导向作用。与这些先行工业化的西方 国家不同。战后东亚国家不但国内国民经济状况凋 敝,而且缺乏市场机制运作的经验.为实现经济起 飞。基本都走上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道路。历次主导 产业的选择和更替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产业结构的 转换。主要是人为选择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且呈 现出超速发展的“压缩型”特征,工业化的进程在很 大程度上被人为缩短了。 (一)主导产业演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其中心内 容是由此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成长。以及对农 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造和带动作用。图1表 明。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的影 响(这里仅仅列出一些主要因素),此外还有文化、社 会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观 因素和客观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 转化、相互影响,主导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作用 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正是主导产业部门的不断更替. 带动了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动,并引致其他相关部门 的发展,达到结构优化、资本积累、规模经济等效果。 最终实现工业化目标。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普遍 经历了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化阶段)、由 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高加工度化阶段)、由粗放 型工业向技术集约型工业为重心(技术集约化阶段) 的产业结构演变时期。而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主 14 产业政策等 图1主导产业与工业化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要标志,就是主导产业群的不断更替。具体考察各个 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主导产业的演 进虽然大致呈现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一个趋势,但是具体主导产业群 的选择会呈现较大的差别。 (二)东亚国家和地区主导产业演进历程的特征 比较 首先,从要素密集度来看。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 主导产业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见 表1):第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和更替 不同步。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这些国家和地 区国民经济实力和初始产业结构的不同。也就决定 了他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的不同步性。第二。对主导 产业的选择从单一化逐步发展为多样化。早期的主 导产业类型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这一类产 业对资本、技术的要求不高,又能够吸纳国内丰富而 又廉价的人力资源。在工业化早期能够起到迅速积 累资金的作用。之后不久.各国或地区都开始发展面 向出口的重化工业和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 业。使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第三,主导产业升级 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即都是从劳动密集型轻工 业起步,然后向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产业转变,再向技 术密集型高新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进口替代 也开始转向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使产业结 构逐渐高级化,并使得主导产业在演进过程中的科 技含量日益提高。 其次.从具体主导产业群的选择和更替来看。日 本和韩国较为相似。主导产业群更替具有层次性和 逐步升级的特征。如日本的主导产业群经历了纺织 业——钢铁——化工、造船、电子——汽车——高科 技电子产业的更替,韩国的主导产业群经历了钢铁、 化工——电子——汽车——高科技电子产业的更 替。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另外一种具有显 著跨越性特征的升级方式。如中国台湾的主导产业 群是从纺织、服装、玩具、制鞋等产业直接跨越到电 子产业,中国香港的主导产业群是从纺织、服装、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表1 日本和“四小龙”上世纪在不同时期选择的主导产业类型 具、制鞋等产业直接跨越到银行和金融产业,而新加 坡的主导产业群则经历了纺织、电子到银行和金融 的更替 。可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固定的主 导产业选择模式,关键是要与国力、国情相适应,发 挥出本土的比较优势。 三、“东亚奇迹"的政府作用探析 诺思曾说,“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 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战后 东亚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一定的初始经济水平 和条件下,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 因素而非技术因素,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一定的 制度创新和有效的制度供给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及其 相应的结构变革。与l9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工业化 进程探索且资源丰足的拉美地区相比,2O世纪后半 期才启动工业化进程且资源匮乏的东亚地区能够做 到后来居上实现经济起飞,与东亚地区的政府主导 型经济的特点分不开。李晓将东亚经济起飞归结为 种典型的政治过程”和“集权政治的结果”圈,认为 政治上的非民主化,使政府有条件摆脱国内外各种 利益集团的干扰,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 迅速实现经济增长,并压制或缓解了随之产生的各 种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笔者认为,这种 “一观点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在东亚地区经济起飞的 过程中,政府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并非所有的强而有力的集权政府都能带领本国经济 走向起飞。实现经济起飞不仅需要一个强势政府,更 要看到这个政府作了什么样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是 有助于经济发展还是阻碍了经济进程;要看这个政府 所创造出来的经济环境究竟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 供良好的基础还是仅仅着眼于单一产业的产量增量。 在政府投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方面,韩国政府 的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是从外部经济来保障 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只用于直接投资与主导产 业本身。如1962年一1971年间,韩国政府将其投资总 额的60%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嘲。在日本,政府政策所 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及 减免税款方面,而在于对整个产业政策体系发挥协 调配套作用:财政直接投资、财政性贷款、财政融资 的主要部分始终投向农业、社会改善福利、劳保、地 区城市公共设施等生活环境方面同。可见,东亚国家 和地区的主导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并起到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主要不在于从政府 那里获得直接的优惠扶持,而在于国民经济整体在 保持一个较为均衡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出各方的 优势。 l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结论 东亚奇迹呈现出来的持续性高速经济增长。是 政府强力推动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结果。值得关注 的是,这些顺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 构升级的过程中,其主导产业群的选择和更替基本 遵循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普遍规律,即从 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 业产业、再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具有 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产业适时转换。可见,政府选择需 要遵循经济规律。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波动 幅度较大,工业化的目标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其中既 有历史遗留原因,更有决策失误的因素。根据各国工 业化和半工业化进程的经验统计,只有那些重工业 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丰富、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很小甚至不足10%的国家或地区才有可能实 现跨越式的产业结构转换。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经济 发展初期仍把轻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中国是一个农 业大国,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商业基 础和商业传统相当薄弱,并不具备经济起飞的良好 基础.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迅速将重工业推向了 主导产业的位置,这种片面追求重工业产量增长的 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最终难以为继。1979年以后, 中国走上了一条渐进式的主导产业演进之路,强调 和重视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发展耐用 品消费工业.逐步引导产业结构向着发展重化工业 产业的高级化的方向转换,这正是中央政府在深刻 认识到仅凭主观热情难以实现维系主导产业的高速 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对实施赶超战略及 期间形成的“重重轻轻”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的纠偏。 包括中国在内的主导产业演进的历史表明。仅 仅从纯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主导产业演进是不够的。 正如罗斯托所说,“起飞及其随后的增长阶段的递次 演进,是参数与初始条件的变化和行为规则变化动 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严谨的增长分析必须包括社 会的非经济因素”IS]。研究主导产业的演进,不能脱离 社会这个大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因素和非 经济因素对主导产业的更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 的,其中有的起着促进的作用,也有的起着制约作 用,有时候非经济因素甚至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尽管这种作用力的最终结果很难达到初衷。 [1】The World Bank.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M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 【2】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 应用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O8—11 1. 【3】林毅夫。蔡吭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 J.增订 版上海:三联书店,1999:107. 【4J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革[MI.上海:商务印书 馆.1992:21 I5】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I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4. 【6】周叔莲,杨沐.国外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 988:278. 【7】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5:698. 【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I.修订本.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0:25. (责任编辑欧翠珍) Rethinking’’East Asian Miracle” ——A Historical Analysis on Leading Industries Evolvement Perspective ZOU Xia州11811,WANG Rui (Economics School,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s cand Law,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Two,most East Asian countires and regions successively maintained sustainable eco- nomic growth,and realized industiralization in less than half a century.From the ansle of economic history,an analy— sis on the changing cours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ypical places like Japan and”Four Asin Tiagers”shows govern— ment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making of the miracle. Key words:East Asian miracle;evolution of leading industires;government——oriented economy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