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楼梦的诗学品性

来源:东饰资讯网


红楼梦的诗学品性

摘要:我国著名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有很多的诗歌,作者主要是通过写人物来作诗,作品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诗学品性。本文将从人物诗的个性特点、人物论表述的诗学观点和作者自身的诗学品性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诗与人物特点之间的关系来具体阐述《红楼梦》的诗学品性。

关键词:红楼梦;诗学品性

《红楼梦》作为诗化小说,内容中充满诗意,并且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诗意。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部分,作品所具有的詩学品性不仅通过诗词直接表达,也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论诗来表达。下文将进一步进行分析,阐述《红楼梦》的诗学品性。

1代人物所作诗

《红楼梦》中很多诗歌都是根据人物的特征所作,是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所需要的。因此,《红楼梦》中的诗歌也区别于其他流俗小说。

首先,以林黛玉为例。她的人物特征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女,所处的贾府人情关系较为复杂,便给林黛玉造成很多的不开心与失意,所处的环境使其形成了双重性格,柔弱但又叛逆。《葬花吟》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特征,诗中飘零的落花、人去楼空的悲凉景象,是对人物红颜薄命的吊念;又能表现诗人对现状的不满以及不同流合污的信念。另外,在《五美吟》中,即使认可了西施的貌美,但却比不上投白浣纱的东村女幸福;钦佩虞姬的拔剑自刎,却看不上彭越的苟且;也指责因受画工蒙骗而错失美貌的明妃的君王;认为石崇在世的珠玉恩宠,却不如绿珠以生命回报;她羡慕红拂勇于冲破封建,去追寻幸福。诗词中能够充分表现人物坚定地信念。又如,在《桃花行》中,“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黄花瘦”看到桃花的美景,却想到自己比桃花还瘦,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人物论诗表达诗学观念

2.1注重詩歌立意

立意是是诗歌重要的内容。《红楼梦》中也在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在夜晚拟菊花诗中,宝钗说:“只要保证立意准确清新,措辞就不会庸俗”;李纨认为林黛玉的菊花三首,不仅题目新颖、诗词新颖,立意更加新颖。林黛玉再教香菱写诗时,说:“诗句终究不是主要的事情,要把利益放在主要位置。

因此,《红楼梦》中的诗词立意要清新脱俗、寓大意,但是不能以词害意。诗歌要有意趣。大家在评价香菱的第三首诗中,认为不但写的好,更加新巧。在作品中一直在强调作诗要不落俗套。如宝钗在谈论柳絮词中,认为柳絮是无线无挂的东西,只要把它描述的更好,才能不落俗套。《红楼梦》的诗学品性最重要

的便是立意,并要清新,不落俗套。

2.2避免诗风极端化

《红楼梦》中诗歌在立意的基础上,对诗风也有一定的见解。在第三十七回,取社名中,探春说:“俗气了也不好,过于新巧、古怪了也不好。”在拟菊花题中,宝钗也认为,试题不能过于新巧,不能写出好诗。很多诗词中都采用限韵的方式来约束诗的内容。宝钗在作诗中不喜欢限韵,认为能写出好诗,为什么被韵所束缚。宝玉在写诗中,也不擅长用限韵。林黛玉也认为在写诗中如果真的想出了奇句,平仄虚实等形式也可以不考虑。香菱也说,规矩格调并不是主要的,只要语句新奇,才是主要的。由此可见,《红楼梦》中更加注重诗词的内容,认为如果限韵不能为内容提供帮助,就不需要遵守。

作品中也经常通过人物对自己的评价中表达反对诗歌极端化的特点。例如,黛玉在因菊花三首夺魁中,表示自己作的诗也不好,有些纤巧。宝玉之所以能够猜出《桃花行》出自黛玉,多依据的便是诗的声调,语句过于悲伤。又如黛玉的《柳絮词》,诗是好诗,只是过于伤感。由作品中每个人物对诗歌的评价,表达《红楼梦》所表现的诗学品性可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不能过分追求诗歌的极端化。

2.3接受不同种类的诗歌风格

《红楼梦》一书中对诗歌的风格采取了容纳的态度,众人在评价宝钗的《咏絮词》时,认为这首词可以算柳絮词中之首,不仅缠绵感伤,又情怀妩媚。黛玉在论诗中说道,想要真心想学习诗歌,便把王摩诘的五言律诗了解一百首,用心去揣摩作者的心思,然后再去了解杜甫的七言律诗,再去熟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将这三个人作诗的风格作为基础,再去学习其他的诗歌风格,这样便能在很快的时间里掌握相关的诗歌风格,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红楼梦》中所呈现的诗歌风格具有多样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推崇的也是要融合不同种类的诗歌风格。这样才能使诗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写诗之人也能不同固定形式约束。

3结束语

在研究《红楼梦》的诗学品性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想要进行清晰的梳理,需要我国古典诗学的系统研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不断对其进行梳理,更全面、准确分析《红楼梦》的诗学品性。《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经典小说,不仅对古人有一定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小说文化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古代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