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鄂尔多斯现象”可持续发展吗?

来源:东饰资讯网
“鄂尔多斯现象”可持续发展吗?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商界》 2010年第1期

小城镇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改委指导的试点小城镇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的试点内容。几年来,山东青岛李哥庄镇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改变了以GDP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通过政策调整、整合利益关系,把关心农民收入增长放在与关注财政收入增长同样的地位;关心农民就业与关注招商引资一样重要;关心公共服务甚于关注小城镇形象工程;关注弱势群体利益高于关注富人利益。通过对民生的关注,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出了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就业为民生之本。发展成果如何才能惠及百姓,对于小城镇来说,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曾几何时,招商引资曾是小城镇发展的头等大事。李哥庄也一样,党委政府倾全力抓招商,引资指标是最重要的指标。多年来,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320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4.8亿元,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其中包括投资5亿元的浩大生物科技、投资3.5亿元的奥德圣啤酒装备制造、投资1亿元的天能电力、投资1000万美元的高策环保机械制造、投资3000万美元的海硕健身器材等十几个大型项目。

然而,一味地招商引资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虽然这些项目投资不小、带动当地GDP增长效果很好,但大部分税收上级部门拿走了,占用了当地大片土地,还留下了不少污染,对于当地农民的就业、农民增收的贡献却非常有限。对此,李哥庄政府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了思路,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把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问题放到与招商引资一样重要的地位,让当地农民成为创业发展的主体。

一是大力培养“小能人”和“小老板”,让这些土生土长的能人、老板成为农民就业和致富的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初,李哥庄镇的镇办企业和集体企业非常红火,乡镇工业发展早、规模大,象“飞龙”和“大洋”等优秀的乡镇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养、储备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政府抓住已有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把良好的发展基础当作资源来激活,通过政策扶持、创造环境等多种举措,积极引导人才创业。在良好环境催生下,许多“小能人”放弃了原来给别人打工的安稳岗位,纷纷招兵买马办企业、搞三产,实现了从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转变。

乡镇企业飞龙公司麾下金冠帽厂位于小窑村,村民叶建秀是金冠的骨干之一,在熟悉掌握了管理、技术、客户资源之后,他辞职回家办起了第一个帽制品加工点。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在”金冠”上班的村民纷纷自立门户回家创业。现在,以小窑村为中心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凉帽生产基地,年产量2000万顶、产值过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有16家规模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二是培养专业村,发展村级经济。在小能人和小老板的带领下,通过规划和分工,各个村子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发展“村品经济”,如今,矫戈庄的运输和鞋业、小窑的凉帽、大窑的假发、李哥庄的木器、后辛疃的鲶鱼、小辛疃的蔬菜、马家庄的养虾、南王的卫生香,近20个专业产品在周边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市场小有名气。目前,李哥庄的工商业户已经达到4430户、私营企业413家。税收过30万元的有65家,过50万元的有39家,过100万元的有21家。个体私营税收占税收总额近一半。

通过挖掘内部力量,让农民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体,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非农就业水平。全镇劳动力有44594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为2640人,其余高达94%的劳动力都已经从

农业领域中转移出来,成为二、三产业的工人或个体老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8元,95%来自二、三产业。

94%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后,当地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从此退出了李哥庄的农业生产领域,大批农户采取了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种背景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李哥庄应运诞生。

2008年3月初,按照群众自愿、联合经营、社民共赢的原则,李哥庄镇的大窑、冷家庄等11个村庄全部成立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了按照合作制原则,借鉴股份制形式,将土地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明确界定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利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具体操作上,在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以每亩折价2000元为一股,入股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理事会,理事长是法人,可直接负责合作社的管理经营,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的经验模式,保底收益每半年分配一次,年底决算后按盈利情况分红。

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李哥庄在1 1个土地合作社的基础上,引导大洋集团等企业与它们进行合作联营,共同组建了福佳润、田丰、绿福源和神农圆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种子、技术、管理、销售“四统一”,彻底改变了单户种植的经营模式。这些涉农企业的参与合作,促进了工农联盟和以工哺农,使当地农民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李哥庄的农民现在有了三份收入,即保底收入、土地分红和在合作社打工收入。去年下半年,该镇大窑村成立的全市第一家蔬菜合作社——福佳润蔬菜合作社,仅分红一项,去年每人360元,今年可达1000元。

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投资567.8万元成立神农圆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冷家庄等11个村庄的3000多农户、1.2万人,流转土地经营权5000亩,辐射周边村庄土地5000亩。神农圆合作社成立了蔬菜种植基地,该基地西依大洁河、东傍引黄济青大水库,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另外,这里具有一流的现代化的自动喷灌和微滴灌等设施,并且配有1.6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和1 0000立方米冷风库。根据资源情况,该合作社对基地进行了合理分区,整个基地共分十大组成区域,有机蔬菜种植区、胶州大白菜示范区等,极大的增强了联合发展动能。目前,神农圆种植基地已被列为青岛市百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和青岛市十大精品园区。

在神农圆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人们还可以发现诸多如“青岛康大集团”、“青岛福生集团”等地标,每一块地标的背后都是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种植基地。这种土地合作社与知名企业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七化”,即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市场国际化、经营规模化、体制现代化、质量放心化、产品安全化。李哥庄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政府顺势而为,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原则是消灭城中村,建设中心村,合并部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各种公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或配套起来有较大困难的基层村。具体操作中形成了整村搬迁型、村庄变社区型、强村兼并弱村型等几种操作方式。

对于那些产业发达,村集体有积累,村民基本脱离农业生产,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富裕村庄,引导其实施整体异地搬迁,向镇驻地集中。如陈家埠子村。该村离镇约5公里、周围都是盐碱地,出入村庄只有一条砂土路,村民求医、小孩上学都不方便。2001年整村搬迁到李哥庄镇。新村占地15400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920万元,村民出资180万元。116户村民人均享有住房面积35平方米。村里又为村民交上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55岁以上、65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100元、120元的生活费。

镇区周边的村庄,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上班族。这部分人愿意、也有能力像城市人一样住上楼房。镇政府顺势而为,在镇驻地统一建设住宅小区,统一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统一提供物业服务。镇驻地停止农村宅基地审批,打破村庄界限,村民需要房子可到镇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小区购买。利用两三年时间,将镇驻地周围六七个行政村住户迁进“金色阳光”居住组团。目前,金色阳光居住组团已建成居民楼5万平方米。胶西镇的“三杰人家”居住组团、九龙镇的万通花园等,水、电、暖、路、网络、通讯、有线电视配套齐全,超市、卫生室、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应有尽有。

鼓励那些产业需要扩张、而土地和水资源等非常短缺的富村主动兼并一些贫困小村,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胜利村地处城区,2006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 570万元,但狭小的空间束缚了该村的发展。而东王家村,则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而发展无门,胜利出资将其整体搬迁,利用东王家村原址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大批农民走向非农就业,促进了集中居住,从而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楼上楼下、洗澡供暖、垃圾集中处理、干净整洁的城市型住房环境取代了过去分散、缺少供暖、洗浴、煤气等现代化设施、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的农村住房环境,农民开始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好处。

集中居住实现了公共财政资源的优化。一是可以减少村干部职数,减轻村级负担。胶州市811村合并成500多个村之后,村干部职数至少可减少1200人,每年可以节省村干部工资、福利、保险等1000多万元。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率,减少各项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建设,提高农村公用基础设施使用的规模效率。三是可以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宅基地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集中居住,平房向楼房转变,可以使宅基地不再增加。目前合点并村每年可以为胶州市腾出土地500多亩。

政府的资金投向如何,是政府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李哥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适应这种变化,转变执政理念,他们改变了以往大量的财政投入用于招商引资、盖政府大楼、修马路、建大广场等改善城镇形象方面的做法,转向了关注改善农民的居住和就业环境、让当地居民和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方面。

为了解决老百姓“行”的问题,镇里专门引进青岛麒麟客运有限公司,帮助协调贷款、选好地址,每月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税费适当减免、采取以城线补乡线等方式,开通三条公交网络,使全镇各村通上了公交车,日客流量达1500多人次,受益群众达10万人,成为山东省第一家村村通公交乡镇,农民家门口坐车,一元钱跑遍全镇成为了现实。

让农民也享受大型超市和物流配送的便利服务。李哥庄引进利客来集团,建设营业面积为7000平米的大型直营商业网点,7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老百姓想买啥就买啥。作为山东省最大的镇级中心店,极大的改善了李哥庄镇的商贸环境,基本实现农家店分布到哪里网络服务延伸到哪里的配送体系;种子、化肥、兽药、饲料等部分商品亦借助生资物流平台进入“放心农家店”销售体系。日用消费品的日配送率达到60%以上,农资的日配送率达到90%以上,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今年,李哥庄最终完成了北部6个村的自来水建设,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有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已悄然出现在许多农家小院屋顶上。李哥庄北王家庄村民高兴地说:“不费电又方便,一年四季都能洗上热水澡,感觉真好。”去年,李哥庄建成了首家镇级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看电影、健身、进图书室已不是城市人的“专利”,随着村村通上有线电视,农民家里电视节目丰富了,彻底改变了“一个频道看半天,两三个频道转一圈儿”的状况。

为了解决农村的防火防灾问题,政府创造环境,引导当地企业创建了全国首家民间专职消防队——青岛永安民建消防队。到目前,消防队已完成火灾扑救12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这是该镇动员社会力量办消防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完全由民间力量自发成立并经正式注册的消防队,在全国尚属首例,填补了农村镇区公共服务的一项空白。

随着公共服务向村庄延伸,胶州市和李哥庄镇政府开始推进城乡公共管理的一体化。把市、镇、村分散的行政、服务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建成三级便民服务联动体系,使得农民也能享受城市居民那样的便利公共服务。在李哥庄镇便民服务中心,人们可以看到,服务中心提供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事务、档案信息等十多个大项的近百项服务项目。44个村(居)均成立了便民服务室,今年以来,先后为群众提供服务16000余起,办结率达到95%以上。

在李哥庄,交通管理、环卫保洁等公共服务,正以城市标准覆盖到所有的乡村。城镇执法、保洁、绿化等部门纷纷走出镇区,直接服务到村。小窑村沿街有个露天市场,上下班高峰时,成群结队的工人由此经过。商贩占道经营加之工人喜欢顺便在市场上买点东西,常常造成交通堵塞。执法中队直接到村庄执法维持秩序,改变了面貌。为抓好卫生保洁,各个村庄也建立起与镇区一样的、由镇统一指导的卫生保洁队伍,统一垃圾箱,统一处理,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新模式。

合作医疗城乡全面覆盖。90%的李哥庄镇农民实现了大病统筹,避免了因病致贫;全镇6000多名老人中有近4000名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驻地村庄每个农民每年可以领到200斤面粉;500多户贫困户在政府补助与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下,已有1 80户成功脱贫。如今,在李哥庄镇,一个“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目前,李哥庄用于改善农村环境的资金与镇区的投入一样多。在李哥庄,人们看不到象许多小城镇一样花大钱修建中看不中用,对农村实惠不多的大广场等形象工程,而农村的街道、路灯、球场等设施却应有尽有,李哥庄村南面原来有一大块涝洼地,每到夏天,污水散发着臭气,蚊蝇乱飞。为了让农民的居住环境更好一些,镇政府投资把它建成了植物园,800亩香槐古园不但成了城镇的绿肺,也成了当地农民茶余饭后的休闲花园。

如今的李哥庄,庄稼人已经开始享受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好处,所谓“出门坐公交,购物有超市,白天进工厂,晚上逛广场,服务有钟点,居住有楼房,”已经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