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详解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2、构成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类型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4、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1、概念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2、类型 (1)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
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他甘当人民的老黄牛。 3、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 1、概念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类型
(1)特征代本体
例: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 (2)部分代整体
例: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具体代抽象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南国烽烟正十年。 (4)专名代泛称
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5)人名代著作 例: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1、概念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类型 (1)扩大夸张
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把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用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农民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3、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五)对偶 1、概念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对偶。 2、类型 (1)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
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
(1)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2)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
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3)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1、概念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类型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使文字流畅有气势,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设问 1、概念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 2、类型
(1)一问一答式
提出一个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
例: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几问一答式
先集中提出一连串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
例: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3)连续问答式 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
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4)只问不答式
例: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 3、作用
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八)反问 1、概念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2、类型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3、作用
可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九)反复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类型 (1)连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 间隔反复
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十)对比 1、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作用
能把好坏、善恶、美丑等对立面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有突出、强调鲜明等效果。 (十一)衬托 1、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 2、类型 (1)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反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例: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3、作用
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十二)通感 1、概念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作用
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回味无穷。 二、重点修辞辨析 (一)比拟和比喻
1、比喻是把甲比作乙,重在“喻”;比拟是把甲模拟作乙(多为把人拟作物,或把物拟作人),重在“拟”。
2、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3、若以人或人体的某一部分为喻体,不可误以为拟人。例:狗的舌头热乎乎的,好似一个温柔的手掌。(比喻)
(二)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2、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3、设问句有答语,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作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三)对比和对偶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