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20__年是虎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
学生2:汉武帝
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投影: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 具体要求
★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
★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
★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
★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
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 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 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国家
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投影幻灯片
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教师投影幻灯片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
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