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展了“全能型〞供电所建设调研工作。结合调研成果,对“全能型〞供电所建设情况进行总结。
一、建设成果
一是投诉量显著减少。实现“全能型〞供电所全覆盖当月〔20xx年6月份〕,共发生投诉1452起,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1.7%。其中,供电质量投诉的绝对降幅最大,比去年同期减少190起;效劳投诉的相对降幅最大,比去年同期减少34.0%。
二是专业指标大幅增强。20xx年1-8月,各县累计综合线损率5.44%,比20xx年12月累计综合线损率减少0.46个百分点。在98个县公司中,有69个县公司实现了综合线损率降低。台区同期线损合格率、线上办电率和线上缴费率均增加8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五星级〞供电所创立工作取得成效。20xx年创立“五星级〞供电所10个,数量比20xx年度增加1.5倍,建设力度和成果增效显著。
二、存在问题
当前“全能型〞供电所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人员问题、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硬件配置及电网建设问题。
〔一〕人员问题
一是供服公司人员老龄化严重。从整体结构看,供服人员平均年龄45.6岁,50岁及以上整体占比40.9%,个别县接近60%;从减员趋势看,对近十年供服人员数量变化趋势进行推演,前5年,人员以平均每年减少876人的速度变为目前人数的87.6%,后5年人员减少速度增加一倍〔每年减少1661人〕,到20xx年,人员将减少为目前人数的64.3%。5-10年内易发生局部性用工短缺。
二是供服公司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与社会平均收入相比,所调研县〔区〕供服人员收入根本在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上下,最高不超过1.49倍,最低刚超过一半;与全民工收入相比,所调研县〔区〕农电工年收入普遍为全民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台区经理〔一般为供服人员〕普遍管理户数在200-1100户,工作量较大。
〔二〕管理问题
一是供电所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方面存在专业管理纵向条框分割、横向协调不畅问题,各专业管理部室侧重于抓上级关注的指标,供电所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公司部室之间互相推脱责任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供电所综合管理缺失,供电所建设工作由营销部牵头,但在实际工作中营销部注重营销专业管理,很难发挥对供电所综合管理作用。
二是考核指标、投诉申诉机制及绩效考核管理待完善。在考核指标上,个别专业指标存在冲突,同一问题不同专业看法不一,以“先接入、后改造〞为例,营销口提出业扩报装先接入电网,提高业扩效率,但在运行口,接入后一旦出现过负荷,就会被考核;在投诉申诉机制上,用户恶意投诉需供电公司进行举证,增加了工作难度;在考核管理上,供电所考核管理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绩效考核不客观、二次分配落实不彻底、考核管理不够实际。
〔三〕技术问题
一是排灌电表存在使用方面问题。“农灌表〞由过去的卡表全部替换为智能表,但用户普遍反映现有排灌电表使用不方便,增加了供电所投诉风险和考核压力。
二是专业系统融合程度缺乏,应用水平不高。在专业系统数量上,在用专业系统5个,试点1个,数量较多且系统间联络不畅、步骤繁琐,存在工作重复录入的情况,影响效率;在分析能力上,数据分析能力欠缺,内勤班人员不能有效根据数据异常判断故障类型并自主生成业务工单;在工单流转上,没有覆盖形成线上流转机制,工单流转还是以纸质为主,已实现线上流转的工单缺乏办理内容和处理结果的有效记录。
〔四〕硬件配置及配网建设问题
一是供电所试验设备、抢修备品备件和硬件配置缺乏。
〔1〕运维检修仪器设备配置有限。供电所电缆故障检测仪、红外测温仪等设备配置缺乏,如遇集中巡检情况,仪器设备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2〕局部地区抢修物料备品备件缺乏,延长了抢修送电时间。
〔3〕电脑、IP地址、车辆配置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业务开展。
〔4〕个别供电所无法提供完整的土地手续,供电所基建和大修工程受阻。
二是县公司电网规划思路滞后、力量薄弱,配网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安排。
〔1〕县公司工程储藏思路与上层规划思路存在不统一现象,以35kV为例,地方的思路为110kV变35kV,而上层规划为110kV直接变为10kV,逐步取消35kV,造成县公司个别工程在市公司层面不能获准通过。
〔2〕县公司规划力量相对较薄弱,目前县公司开展建设部配网规划岗位仅有一人,要负责所辖县域内所有10-35千伏工程的可研、初设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3〕农网投资建设缺乏统筹,在工程批复上,对落后的乡村电网倾向性缺乏。在资金使用上,农网投资呈现小资金持续投入,难以获得成效。
三、供电所排名影响因素分析
以综合排名前10名和后10名供电所的数据为根底分析了供电所排名的影响因素。对影响供电所排名的因素从人员结构、电网质量和效劳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挖掘决定供电所排名先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供电所职工总数与排名先后具有强相关性。职工总数越大,排名倾向越靠后。目前普遍执行“一长三员〞、外勤班、内勤班的标准建设模式,除了正副所长外,外勤班和内勤班各设1个班长,管理力量相对固定〔约4-6个管理人员〕,管理模式单一。在此前提下,人员总数增加造成了管理相对薄弱。
2.年均收入是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前十名供电所平均年收入比后十名供电所高出19-25%左右,而一般认为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正式员工比例与排名先后没有明确相关关系。
3.负荷类型及负荷密度是影响排名的关键因素。重负荷的供电所排名相对靠后,而轻负荷有利于供电所排名靠前。对于重负荷地区的供电所更应加强其建设水平。 4.在其他影响供电所排名的因素中:〔1〕变压器重载、轻载
是造成投诉量大和线损高的潜在原因。排名靠后的供电所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载和轻载现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变压器过载,对应地区的电网规划滞后、电网开展与负荷水平不对应。第二类变压器轻载,对应地区产业调整、企业关停,整体负荷水平下降,变压器低载运行。第三类变压器过载、轻载问题均较为突出,电网运行水平较低,变压器切改不合理。针对不同情况应研究不同改良方案。
〔2〕停电和跳闸是造成投诉的两个主要因素,停电抢修时间主要受所辖村的个数和人均工单量多少的影响。停电抢修时间越长的供电所,其所辖村的个数和人均工单量相对越大。对辖村多、工单量大的.供电所应加强其人员配置。
四、相关建议
综合调研和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农电综合管理,坚持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县域电网和县公司有其自身的特点,单纯依靠专业管理延伸到底,解决不了农电的全部问题。必须加强对其综合管理、牵头管理,增强管理力量和资源,强化统筹协调、横向联动,真正形成纵向贯穿、横向协调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农电工作更好更快开展。
二是因地因时、循序渐进地开展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防止强制性推广实施。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应深入做好试点应用,并在全面推行前持续改良,确保新技术新设备的适用性,同时完善管理方式、加强技能培训等配套措施,必要时还应充分考虑新旧两种技术设备过渡的并存时间。
三是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发挥指标对重点工作的导向作用。指标引领的具体实施过程尤其在指标设计上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考虑,才能做到科学标准。指标设置要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条件等的差异,而且不同专业之间在指标设置上应统一原那么,防止出现专业指标之间的矛盾。
四是适当留给基层一定的政策空间,调动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全能型〞供电所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最终效果有赖于基层落地。各地情况不同、条件各异,在岗位设置、机构设置、效劳方式、物料采购方面给基层一定政策空间,可更有效调动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