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