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书评、影评之类不甚大兴趣
也因报纸之流着实没甚好感或为商业性更甚或为矫情性更甚否论均之为财名二字
想起自己也算是学涯十数年却从未做过这么有雅致的读书人读书写之读感
说起读后感现在人莫有不熟悉之但凡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加之所谓的高等教育之类中的人
看本不喜爱看却要求着必须看的书后,必然要写的东西;更甚者强迫看之的电影、参加的活动都要有个什么观后感的
无非是些所谓"主流"要些称颂要些正统
而真正做个读书人读自己爱读之书随手记下读之所思读之所感却未曾有过
可见这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也不过是个活计而非成就个读书人
想想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似乎都没怎么接触过而这感知还是在所谓的读书生涯结束之后才略有所得
奇怪这十数年的教育为着了什么?
读书时老师总是划分个段落总结个思想提炼个内容之类吾等诚惶诚恐谨记于心为着考试不失一分苦背死记
有聪明者几年下来学着了规律于是总结提炼与老师之教参相差无几
于是乎老师夸赞欣慰同学鼓掌称贺自己也能得个自信满足于是乎便有了个"良性循环"
本来一书评但凡读书人该读书时便能有所得便会有所记到了一定时候方就有了"书评"一说
或好或坏或支持或异议或精深或归纳或抨击或歌颂总归是自己的所得
之后或拿出来与人同议或留与自己后思来得总也有个进步之类的
想起曾在篇文章看到一作者说自己的文章被编入教科书同时亦有教参之流帮助他人读解很是荣幸
于是赶忙去找来看看完之后大惑竟不知自己原来写此文章是这个意思
约莫说了"惭愧,还不如教参之了解自己的文章"
以前觉着好笑这教参也够能编的而后却越想越害怕多少年我们把教参当圣旨来学老师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来教
结果是什么?而事实又是什么?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的来回好几次却没教给我们留下个真实
那样的学习文章如何留下个能自己写个真实所感的读后感现在想来也越发可笑
写作文的必要要求不可缺少的一条便是"要有真情实感"
一个P大的孩子谁有那么多经历谁有那么多愁善感
于是批量生产化的结果就如我这般看到本书同时附着着书评都要大惊小怪一番
而后乱七八糟想一通
结果留下一笔郁闷
哈哈也罢也罢睡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