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含、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
B.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
C.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
B.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
C.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
A.《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4.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我还记得当我和娜拉跑到河对岸的时候,被姑姑依芙琳给喊了回来。她对我说,对岸是不能随便去的,那已不是我们的领地了。她指着娜拉说,她去可以,那是她的老家,早晚有一天,蓝眼睛的娜杰什卡会把吉兰特和娜拉带回左岸的。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我和娜拉不在意依芙琳的话,仍然在左岸与右岸之间跑来跑去。娜拉还特意在左岸解了个手,然后她跑回右岸,大声对依芙琳说,我把我的尿留在老家了!
在那个夜晚,依芙琳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曾是那里的主人。
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他们挑起战火,抢走了先人们的貂皮和驯鹿,把反抗他们暴行的人都杀害了,宁静的山林就此变得乌烟瘴气,猎物连年减少,祖先们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称为“雅库特”人。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我问依芙琳,拉穆湖也有冬天吗?她对我说,祖先诞生的地方,是没有冬天的。可我不相信有一个世界永远是春天,永远那么温暖。因为从我出生的时候起,我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冬天和寒冷,所以依芙琳给我讲完拉穆湖的传说后,我就跑到尼都萨满那里,打算问个究竟。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说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勒拿河和尼布楚在哪里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这些湿地都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一个我们不能再去的地方,这使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总以为她是跟着驯鹿群的一条母狼。
……
很多年后,我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
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灾是由两个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引发的。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鸟儿一群群惊叫着飞过……乡党委书记和副乡长来到各个猎民点,领着我们打防火隔离带,保护驯鹿。直升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进行人工降雨。但云层厚度不够,不见雨落下。
这时,年迈的妮浩萨满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鼓声激昂,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呆立着。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一咳嗽,腰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妮浩唱起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歌没唱完,就倒在了倾盆而下的雨水中。
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
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说,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画出来。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一画就是两年。我们以为那幅画早就完成了,可她总说还没完呢……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岸边祈雨的人们。
生活在山上的猎民不足两百人了,驯鹿也只有六七百只了。除了我,大家都投了去布苏定居的赞成票。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他说一个放下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呢?可我没把这话说给他,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我留下来了,(孙子)安草儿也留下来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但路多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时,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也流露着凄凉、迷茫。
(有删改)
文本二: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摘编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依芙琳不同,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和右岸。
B.娜拉用一个天真幼稚的行动,激发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产生疑问:为何左岸是娜拉的“老家”?
C.“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这态度与依芙琳的讲述密切相关。
D.小说中依莲娜总是说还没完成那幅很有气魄的画,是因为她难以忘怀妮浩祈雨的悲壮情景。
7.根据两则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借长辈之口揭开了鄂温克族人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一种控诉。
B.妮浩悲壮的跳神祈雨仪式,体现出她为部族利益牺牲生命的崇高之美,以及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C.小说中“我”唱起神歌回复书记,意在表明鄂温克人尊崇自然,直接讽刺伐木人对自然的摧残。
D.《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该族起源于贝加尔湖畔。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者认为以上评价基本可授予《额尔古纳河右岸》,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节选自《墨子·法仪》)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天之行A广B而C无私D其施厚E而不德F其明G久H而不衰I故圣王J法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是谓之伐”的“伐”是“破坏”之意,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C.“利”,使……获利,使动用法,与“先齐其家”(《大学之道》)中的“齐”用法相同。
D.“刑胜而民静”与“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他们歪曲法律来侵害人民。
C.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D.韩非子指出圣人治民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希望于民有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治,请分别概括三者以“法”治国的具体内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①
陆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
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放。
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愿望。
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广阔雄浑之感。
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
16.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互联网语境下,“梗”含有笑料、笑点的意思,也逐渐衍生出桥段、伏笔等含义。各地方言因其独特的发声、音调,以及语义上的丰富、谐趣,十分容易“梗化”。通过谐音、假借、异体等形式的词语改编所形成的“方言梗”在年轻人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圈层影响力。
“方言梗”在网络社交中带来的幽默效果,①__________,更来自“方言梗”背后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承载的特殊隐喻。比如,“猴赛雷”最初源于一个晚会的吉祥物的形象所引发的讨论。那个晚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猴子,猴子的两个腮帮子呈现出鼓鼓的样子。一些网友对此形象并不认可,大呼“被雷到了”,于是用广东话“猴赛(腮)雷”(好厉害)给出一语双关的评价。很显然,这里的“猴赛雷”表面上虽有称赞“厉害”的意思,②__________。后来,网友在对各种娱乐新闻、八卦报道、热门话题等的讨论中,常常用“猴赛雷”表达③__________。这个表达方式形象有趣,语意也显得比较强烈,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画框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C.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大卫·科波菲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成就了一个个农村网红。不过,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担忧。
这样的担忧并非A__________,而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很多人通过李子柒、张同学等人,看到了当下的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可能。只是,农村网红一拥而上,必然会出现B__________的情形。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化,便捷性必然导致软约束。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排除会出现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的局面。
①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的同时,②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③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④约束和激发同步。总的来说,农村题材大有可为,网红经济C__________。农村网红目前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蓬勃的势头、更生动的实践、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后面。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既有如潘展乐、郑钦文等健儿创造历史突破,也有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遗憾未能蝉联冠军。
中央领导人曾在会见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说法有误,材料一尾段是说“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是“倾向于”,不是必然。
2.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关注……而不是结论”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并不代表对结论不关注。B.“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是逻辑作为艺术的功能。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错误,“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是与西方逻辑的不同之处。
3.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体现“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B.表现孔子“仁”的思想。C.体现“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D.体现“中国逻辑”的道器结合。
4. ①画线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中西方逻辑内部功用基本类似、但外部功用不同的差异性。
②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列举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事例以及引用孔子语句,阐述了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重视。
③论证方法多元,论证真实、科学、直观,具有说服力。
5. 二者观点并不矛盾。
①分析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逻辑的科学特征来分析的,逻辑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关注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材料二是从名、辞、说、辩等来强调中国逻辑的特质。
②研究对象不同:材料一是从研究内容是否具体为标准,逻辑研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指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而材料二从中国逻辑具体的体现入手,分析中国逻辑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体现出了实用的特质。
6. D
解析:“是因为她难以忘怀妮浩祈雨的情景”错误,她主要是担心完成画作似乎也意味着鄂温克族群一百年的原始文明的结束
7. C
解析:“直接讽刺伐木人对自然的摧残”错误,应是“委婉讽刺”
8. ①由“我”娓娓道来,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②“我”作为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以“我”来叙述,便于抒发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以“我”串起故事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9. ①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相对封闭的鄂温克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②描写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小说运用了“魔幻”的表现手法,如跳神求雨神迹的描写。
③表现了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小说表现了原始部落坚持信仰、敬畏自然的现实生活世界,揭示出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冲击。
10. DFI
11. A
12. D
13. (1)所以圣人对民众施用刑罚,并不是因为憎恨民众,而是以爱护为根本。
(2)一旦能够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
14. ①墨子认为要以天为法,相爱相利;
②孔子认为要奉法利民,廉洁公正;
③韩非子认为要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与时俱进。
15. A
解析:“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错,应该是划断太阳运行的轨道
16. 相同点:①两人都怀才不遇而借酒消愁,也同样胸怀博大,性情豪放。
不同点:①李白的形象以达观自信、洒脱不羁为主。②陆游的形象以感叹人生易老、无可奈何为主。
17. (1)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8. D
解析:原文“梗”和D都表突出强调。A项表特殊含义。B项表反语,表讽刺。C项表引用。
19. ①不仅来自方言词语本身的新奇
②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并不认同的调侃
③惊讶、失望或者否认的情绪
20. A.空穴来风/杞人忧天 B.泥沙俱下 C.方兴未艾
21. ①句修改为: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
④句修改为:激发和约束同步。
22. ①运用比喻,将网民的追捧比作爆炸,将网民的退去比作潮水退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互联网网民猛然出现又猛然散去的现象。
②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农村网红命运发展的思考。